Page 87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5期
P. 87
2022 年第 5 期
威慑案例发现,拒止性威慑的成功几率更高,其效果也要比惩罚性威慑更可靠。 主
①
要原因有二:一是在实践中,威慑方惩罚承诺的可信度始终存疑;二是拒止性威慑
所传递的信号是十分清晰的,大部分被威慑方都会在收到此类信号后选择重新进行
“成本—效益”评估。罗伯特·佩普(Robert Pape)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作为军事
战略的拒止性威慑比惩罚性威慑更具强制性,但这也需要威慑方拥有足够的拒止能
力。 亚历克斯·威尔纳(Alex Wilner)对最新的拒止性威慑实践进行分析后认为,
②
在西方大战略层面,拒止性威慑的影响远比人们普遍认为的要大。 从实践看,美
③
国在冷战中的政策也从未完全遵循过简单的惩罚性威慑。 美苏在 20 世纪 60 年代
④
后期大致形成核均势后就迅速将竞争领域转向了战略防御,两国都有动力发展有效
的防御手段减轻对手核打击带来的损害。只是在实践中,双方战略防御手段的发展
受到了技术复杂性的制约。基于此,美苏在一段时间内相互妥协并签署了《反导条
约》以维持战略稳定。
其次,在对待冲突升级的问题上,两种威慑形式的差别也很大。升级分为水平
升级和垂直升级,前者是指在地理上或所涉及的利益方面扩大冲突,后者是指一国
⑤
决心使用战略打击能力来试图扭转不利局面。 拒止性威慑力求避免垂直升级,但
有可能引发水平升级;而惩罚性威慑明显会带来直接的垂直升级风险。在实践中,
即使被威慑方找到威慑方拒止力量的脆弱环节并拟定针对性的行动计划,冲突也不
会迅速地垂直升级,威慑方可以选择水平升级来有效应对。尽管被威慑方还可以选
择有限目标战略,在取得适度利益后及时收手,避免升级,但该战略实则很容易使
进攻方陷入对其不利的消耗战,在实践中极少能够成功。
⑥
最后,核大国在长期互动中对惩罚性威慑的认识较为深刻,已存在大量共有
① Paul Huth, “Deterrence Failure and Crisis Escal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32,
No. 1, 1988.
② Robert A. Pape, “Coercion and Military Strategy: Why Denial Works and Punishment Doesn’t,”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15, No. 4, 1992.
③ Alex S. Wilner and Andreas Wenger, Deterrence by Denial: Theory and Practice, Amherst,
NY: Cambria Press, 2021, p. 5.
④ Keith B. Payne, “The Great Divide in US Deterrence Thought,” Strategic studies quarterly,
Vol. 14, No. 2, 2020, p. 28.
⑤ Elbridge Colby, The Strategy of Denial: American Defense in an Age of Great Power Conflic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1, pp. 211-214.
⑥ 有限目标战略是一种介于闪电战和消耗战之间的理想战略,进攻方的目的是夺取某一特
定的领域,同时尽力避免与敌军的主力交战。参见约翰·米尔斯海默:《常规威慑论》,阙天舒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39-48 页。
·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