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6期
P. 68

“情境—意识—行动”框架下国家安全治理的模型假设


            研究大多关涉政治、军事、国防与外交。冷战结束后,传统安全威胁减小,非传统
            安全威胁增多,安全的内涵与外延开始扩展。“安全化”意味着“一个问题作为最
            高优先权被提出来,这样一来将它贴上安全标签,一个施动者就可以要求一种权利,

            以便通过非常措施应对威胁”。  安全化具有将特定议题优先考量并具有议程便利
                                         ①
            的能力,本质是把公共问题通过政治化途径上升为国家安全问题。其有助于人们摆
            脱对安全决策的简单化认识,并把它放在一个复杂的政治社会背景下进行理解。就

            其演变过程来说,安全化是公共问题从非政治化到政治化,再从政治化到超政治化
            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安全议题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安全性、安全感和安全化
            的交互特性。
                 诚然,在看到“安全化”理论对国家安全治理理论构建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

            要注意其应用于国家安全领域时的缺憾与不足。一是安全化理论笼统地分析了安全
            化的基本过程,没有为具体实践提供可操作路径;二是在安全化理论中,安全只是
            一个消极的符号,而谁来实施安全化和谁能够达成安全化一直是个问题;三是对安

            全化“他者”的可能风险缺乏足够重视等。也有学者从概念梳理角度出发,对安全
            化提出质疑,主张安全化与安全一样,是多义的。一种含义是把原本不在安全议程
            范围内的事情纳入安全范围或作为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即“安全议程化”;另一种
            含义是由不安全变得安全的客观过程,即“安全化”。   在笔者看来,“安全化”
                                                               ②
            在当下的意义,恐怕不在于哥本哈根学派理论观念正确与否,也不在于到底是“安
            全化还是安全议程化”的辩论,而在于理解当前国家安全治理时的适用性。特别是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野下,很多社会问题本身由于其处于“沉默”或“静默”状

            态,造成安全缺位,安全化推进了沉默安全主动“发声”的进程。
               (三)国家安全治理中的“安全化”
               “安全化”与“去安全化”在国家安全的有效治理上表现为应急治理与常态治
            理的区别。国家安全治理中,国家与政府是当然之主体,安全化的过程也表现为权

            力的让渡与增进。安全化的行为对政府而言,是行政干预广度与深度的扩大,本质
            上是对自发社会力量的替代。就社会需求而言,政府本质上是个技术性问题,其核
            心在于塑造公共生活秩序及其管理的技术路径。“当公共生活出现困难、冲突和危



                ①  巴瑞·布赞、奥利·维夫:《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6 页。
                ②  刘跃进:《“安全化”还是“安全议程化”》,《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年第 5
            期,第 42 页。

            · 66 ·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