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1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6期
P. 71

2022 年第 6 期


                                  表 2  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中的“安全化”表征
                 向度       主题       维度                内容                 特征      治理要素
                 安全     客观状态       情境     危险、威胁的交汇、演变、转化               总体性      治理对象
                安全感     主观感知       意识     风险识别、危险感知、价值共享               人民性     行动者网络
                安全化     行动安排       行动     政策网络、应急管理、协同治理               协同性      治理方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由此,国家安全治理经历从安全到安全感、再到安全化的过程。其中,安全感
               的强度、烈度,决定着安全化的进程。在“安全”向度下,重点关注与讨论的是安
               全的态势、情势,指涉威胁和危险的发生、发展与演变,在维度结构上集中表现为
               总体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情境特征——在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中,是治理的对象;

               在“安全感”向度下,其关涉的主要是行动者的主观感受、感知、评价,涉及对
               风险、威胁的个体观感、个体评估、群体评价,以及对安全观念、安全理念或安
               全价值的分享与共享等内容——在国家安全治理体系中,集中呈现出“人民至上”

               的意识维度;在“安全化”向度下,重点关注与讨论有效治理的方式、方法,在
               治理过程中集中于对政策网络的构建、应急响应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治理协同
               性的提升等方面。
                   另外,安全问题是社会普遍性问题,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既有个人安全、

               群体安全,也有组织安全、国家安全,哪些行为主体的安全体验、安全评价会成
               为国家安全关切的对象,也就意味着哪些问题具有进入安全政策议程的优先次序。
               诚然,个人、群体、组织或政府/国家,这样的行为体划分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

               是一种简化思维,个人、群体或非政府组织的安全在特定情境与条件下也具备转
               变为国家安全议题的潜力,也是国家安全治理潜在的治理对象或行为参与者。治
               理实践中,突发事件的风险处置是建构常态管理的必经环节,但不能以因应紧急
               管理与非常态化管理的权力便利为由,主动推进安全化并长期利用安全化带来的

               便捷,而是要审慎地看待安全问题,在安全化的过程中也要逐渐实现“去安全化”
               的常态化。为回应新时代安全治理的需要与安全供给能力的塑造,笔者参考哥本
               哈根学派主张的安全意味着“客观上无威胁”“主观上无恐惧”“主体间无冲突”,

               认为国家安全应囊括“客观上无威胁”“主观上无恐惧”“保障上有能力”,由此
              “客观状态、主观感知和治理能力”也就渐次呈现“情境—意识—行动”的分析
               框架。


                                                                                     · 69 ·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