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6期
P. 98

美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建议:缘起与演进


                 然而,当时美国政界和学界普遍认为苏联会进一步发展威力更大的核武器,
            美国应该加快发展自己的大威力核武器,并做好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战争设计。
            1952 年春,美国国防部的内部文件指出:“如果威慑失败,与苏联的战略核战

            争发生,美国必须获胜,并能够迫使苏联以对美国有利的条件寻求尽早终止敌
                       ①
            对行动。”   1953 年,艾森豪威尔政府颁布了第一份明确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
            的文件: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162/2 号文件(NSC162/2)概述了美国政府的国家

            安全政策,即“在发生敌对行动时,美国认为核武器与其他弹药一样可用”。
                                                                                      ②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宣称,美国将以大规模的核报复来回击
            苏联阵营对其任何规模的侵犯。同时,鉴于在冷战之初的欧洲,苏联不仅拥有
            了核武器,而且其常规军力远远超过北约,1957  年,北约军事委员会第 14 号

            文件(MC- 14/2)的核战略附件明确规定:“除非北约立即使用战略和战术核
            武器,否则北约无力阻止(苏联)迅速占领欧洲,因此,我们必须准备首先使
            用(核武器)……在全面战争的情况下,不论苏联是否使用核武器,北约都将

            以立即使用核能力为依托。”   因此,凯南关于“不首先使用”政策及其他核
                                         ③
            政策的设想最终只能停留在建议文件中。
                 1962 年,美苏两个超级核大国之间爆发了古巴导弹危机,在冷战两大军事集
            团高度对峙的背景下,此危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接近于首先使用核武器、在有核

            国之间爆发核战争的危机事件。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面临着巨大压力,决策层几
            乎一致认为苏联很可能要对美国进行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为此,美国应当对苏联首
            先使用核武器,以避免自己陷入被动,这一政策选项一直放在肯尼迪的办公桌上。

            后来的历史证明,美国即使处于巨大力量优势与强大安全风险压力下,依然不敢
            对苏联首先使用核武器;而面对危机升级,苏联更不敢冒险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攻
            击。   小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认为,古巴导弹危机所揭示的事实是,尽
                 ④
            管美国当时在核武器方面对苏联拥有 17∶1 的优势,也不能对比较弱势的苏联导弹



                ①  参见“Defense Department Guidance 1984-88,”  转引自  Frank Blackaby, Jozef Goldblat and
            Sverre Lodgaard, eds., No First Use, London and Philadelphia: Taylor & Francis, 1984, p. 126.
                ②  “Basic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 NSC162/2 ),” October 30, 1953, in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2-1954,Volume II,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 593.
                ③  David S. Yost, “NATO and the Anticipatory Use of Force,” International Affair, Vol. 83, No. 1,
            2007.
                ④  格雷厄姆·艾利森、菲利普·泽利科:《决策的本质——还原古巴导弹危机的真相》,
            王伟光、王云萍译,商务印书馆 2016 年版,第 114-115、119、130 页。

            · 96 ·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