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国际安全研究》2023年第1期
P. 83

2023 年第 1 期

               形成不同的互动类型,而科技发展的共性特征又会作用于这些领域,使各领域的互
               动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

                        二  分析框架:作为“安全透镜”的科技要素


                   是将科技与政治、经济等要素并列,还是将其视为各领域关系发生变动的“催

               化剂”,需要考察现实中科技竞争的实际情况。科技竞争的实质还是在更加具体的
               领域展开竞争,之所以强调科技的重要性,是因为科技带来的生产效率、经济效应、
               毁伤作用等对国家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对华科技战略的调整即说明,科技上
               的全方位围堵与“脱钩”,其收益很可能不如合作与竞争并存的互动方式。在一些

               领域内,国家间的合作更有利于科技的进步与成果转化。那么如何将科技要素与具
               体领域相结合,进而考察科技的安全效应,我们可以借鉴安全化理论的相关成果。
                  (一)安全化视角下的科技安全

                   哥本哈根学派以建构主义为基本视角进行研究,认为某项议题成为安全议题,
               是因为这样会极大提升该议题的优先性,从而能以国家安全的名义获取、占有相关
               资源。一个议题被成功安全化,需要形成足够的共识,“成功的安全化不但由安全
               化施动者决定,而且由安全‘言语—行为’的听众决定,即这些听众是否接受对一

               种共有价值造成‘存在性威胁’的说法”。   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显然是一个能
                                                      ①
               够进行并实现安全化的要素,由于科技对国家实力和相应权力的影响,其对国家生
               存安全的意义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科技问题被众多国家提升到国家安全层面。但

               并不是所有科技议题都可以被安全化。如前所述,科技竞争并不意味着安全领域的
               紧张关系,更符合现实情况的理解是因为科技发展导致的特定领域竞争。从安全化
               的定义来看,“安全化是一种话语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一个主体间理解在政治共
               同体内部得以建构起来,这种理解把某事物看作对其指涉对象的一种生存威胁,并

               由此得以要求为处理该威胁而采取紧急和特别的措施。”   显然,仍有大量领域的
                                                                   ②
               科技发展没有被视为是对行为体的生存威胁。因此,相对于把科技议题视为安全化
               对象的做法,将其理解为导致一些议题被安全化的动因或许更加符合现实情况。



                  ①  朱宁:《安全与非安全化——哥本哈根学派安全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
               10期。
                  ②  Barry Buzan and Ole Wæver, Regions and Powers: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491.
                                                                                    ·  81  ·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