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国际安全研究》2023年第5期
P. 16

νಆ҂ॖٳ۩ğ৘ંଽݤაൌགྷਫ਼ࣥ

            研究,后被引入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中。国家是具有社会动机的行为体,除了
                                       ①
            物质生存,也追求社会存在。   同个人一样,国家也追求荣誉、地位和尊重。   如
                                                                                   ②
            果国家的身份得不到承认,国家也会感到焦虑和羞耻,即本体安全受到了威胁。
            一个国家的特定身份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往往会导致国家间关系的紧张,
            甚至会引发冲突或战争。   有的学者指出,对个体的蔑视有三种形式:强暴;剥
                                    ③
            夺权利;侮辱。   而延伸到国际关系中,则主要指是否获得身份上的承认。还有
                            ④
            的学者认为,国家追求两种承认形式:一种是“表层承认”,即对该行为体基本权
            利的承认;另一种是深层承认,指尊重行为体对自身的定位,   即角色身份、个体
                                                                    ⑤
                            ⑥
            身份和类属身份。  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指出了本体安全得不到承认而产生的安全
            危机:崛起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国际恐怖主义的滋生;国际反美主义的出现;乌

            克兰危机的爆发;等等。   在主体间安全的范围内,引发国际社会成员冲突的不仅
                                   ⑦
            仅包括物质性威胁,也包括对其他行为体身份的忽视、拒绝和污名化。
                 第二个维度是安全风险复合体不可分割。这一维度主要包含三个特征:一是“低

            级政治安全化”。哥本哈根学派聚焦于“安全化”研究,认为威胁的来源及其指涉
            的范围应该扩大,   经济、社会、环境问题同政治、军事问题一样,都构成对国家
                             ⑧
            和个人安全的威胁。   如国际恐怖主义、全球变暖等已成为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风
                               ⑨
            向标。二是安全问题风险化。之所以低级政治安全化这一特征可以成立,而不至于

                ①  Brent J. Steele, “‘Ideals That Were Really Never in Our Possession’: Torture, Honor and US
            Identit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22, No. 2, 2008.
                ②  理查德·内德·勒博:《国际政治的文化理论》,陈锴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48-57 页。
                ③  曾向红:《国际关系中的蔑视与反抗——国家身份类型与承认斗争策略》,《世界经济
            与政治》2015 年第 5 期,第 130 页。
                ④  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185-187 页。
                ⑤  Alexander Wendt,  “Why a  World State Is Inevitabl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9, No. 4, 2003, pp. 511-512.
                ⑥  曾向红:《国际关系中的蔑视与反抗——国家身份类型与承认斗争策略》,《世界经济
            与政治》2015 年第 5 期,第 129-130 页。
                ⑦  游启明:《崛起国为什么修正国际秩序》,《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 年第 3 期;曾向红:
           《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恐怖主义、暴力与承认斗争》,《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 年第 2 期;
            赵可金:《世界反美主义及其命运》,《国际政治研究》2007 年第 1 期;毕洪业:《从危机到
            战争:俄罗斯本体安全与俄乌冲突》,《外交评论》2022 年第 2 期。
                ⑧  巴里·布赞、余潇枫:《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架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 年第
            1 期,第 118 页。
                ⑨  朱锋:《“非传统安全”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4 年第 4 期,第 141 页。

            · 14 ·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