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201806
P. 52

2018 年第 6 期

               融危机作为外部冲击导致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在2008
               年金融危机中愈发凸显,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公共产品属性已成为国际社
               会的共识。虽然一些学者认为历史上历次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及其成果是集体行动

                       ①
               的结果,   但是,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却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非合作性,主要
               表现为大国基于个体理性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往往优先于国际社会基于集体理性的
               共同利益最大化,并因此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主要主权国家货币关于国际货币地

               位的竞争就是此非合作性和集体行动困境的表现。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主权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而带来的“特里芬难题”,因此基于集体理性的改革方
               案应该是国际货币的去主权化。由于主权国家货币成为国际货币所带来的“嚣张的
                       ②
               特权”,   主要国家和经济体依然不遗余力地推进其货币国际化。同时,国际货币
               体系改革中的主要国家行为体对彼此之间的利益诉求和策略相对了解。不同于在信
               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军事冲突等短期决策,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一个中长期且较为
               透明的过程。在这个较长期的过程中,主要国家或经济体会考虑其他国家或经济体

               的策略,但主要依据自身的利益和具体情况采取行动,因此,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
               的国家间博弈是相对静态的。
                   在此博弈中,由于如新制度主义所提出的制度变迁的种种阻力,譬如路径依赖、
               既得利益、习惯黏性、观念固化等,在没有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国际货币体系中非既

               得利益者的利益诉求很难实现。2008 年金融危机提供了制度变迁的外部动力,并创造
               了非既得利益者表达和实现利益诉求的契机。但是,危机十年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
               革依然举步维艰,并逐渐进入一种均衡状态。此均衡不是最优,而是利益攸关方接受

               现状或无力改变现状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本文的“均衡”不是经济学“一般均衡”
               概念中的均衡,其描述的是消费效用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市场供求平衡的一种
               经济效率最优状态,亦不同于博弈论中的均衡概念,即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的组合。
               当经济行为体(消费者和企业)和博弈者数量增加,效用最大化和最优策略的选择困

               难增加,一般均衡和博弈均衡变成现实中很难实现的理想状态。本文中的均衡描述的
               是制度变迁动力减弱或消失时的一种现实状态。本文中的“最优”是一个规范性概念,
               描述的是基于集体理性的集体利益最大化状态,类似于“帕累托最优”所描述的理想



                  ①  李晓、冯永琦:《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集体行动与二十国集团的作用》,载《世界经济与
               政治》2012 年第 2 期,第 119-145 页。
                  ② [美]  巴里·埃森格林:《嚣张的特权:美元的兴衰和货币的未来》,陈召强译,北京:中
               信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 页。
                                                                                     · 49 ·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