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0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3期
P. 160
2019 年第 3 期
①
的伦理缺乏普适性。
针对质疑,卡希尔和亚德林曾于 2005 年作出了部分回应:经典“正义战争理
论”有些方面不合理,如区分战斗员和非战斗员,留下了进一步改善的广阔空间;
“反恐”战争伦理的起点为“军事必要性”原则,基础为国家的“自卫职责”,“区
别对待”原则和“相称性”原则为补充;从伤亡数量关系来衡量“相称性”问题在
道德上是错误的,有悖于关于人的尊严的观念;而且,衡量“相称性”也不应只限
于单一事件,而必须有系列事件。他们认为,“军事必要性”原则总体上能提供更
好的指引,“反恐”中应只做对“自卫”有必要的事。
②
“铸铅行动”再次引发了关于以色列“反恐”军事伦理辩论。这场战争被视
为以色列实践卡希尔和亚德林“反恐”军事伦理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恐”战。与此
前的历次大规模“反恐”行动一样,以色列再次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谴责,并受到
国际社会的严重孤立。在西欧,以色列的国家形象一度沦落为类似于种族隔离时期
南非的“贱民”国家。2010 年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项民调显示,以色列是
③
继伊朗、巴基斯坦和朝鲜之后最不受欢迎的第四个国家。 鉴于加沙遭受的惨重损
失和巨大伤亡,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于 2009 年 4 月建立了一个专门调查组,调查“铸
铅行动”期间参与各方违反国际法、侵犯人权的状况。这一调查组以犹太裔南非宪
法法院法官、前南斯拉夫和卢旺达国际刑事法庭首席审判官理查德·古德斯通
(Richard Goldstone)为领导。该调查组在历时数月的调查取证后,于 2009 年 9
月 15 日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交了题为“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被占地区的人权
状况”的报告,即“古德斯通报告”。该报告主要关注以色列军方在“铸铅行动”
中的种种违反国际法和侵犯人权的行为:攻击(包括警察在内的)加沙当局的政府
机构建筑及其人员、直接故意地袭击(包括医院在内的)平民和民用设施、使用白
磷弹等违禁武器、将巴勒斯坦平民当做人体盾牌等。该报告指控以色列犯下了“战
④
争罪”,并提议国际社会对此问题适用普遍管辖权。 显然,这样一份报告直接挑
① Paul Robinson, “The Ethics of the Strong against the Tactics of the Weak: A Response to
Kasher and Yadlin’s ‘Military Ethics of Fighting Terror’,” Philosophia, Vol. 36, No. 2, 2008, pp.
195-202.
② Asa Kasher and Amos Yadlin, “Military Ethics of Fighting Terror: Response,” Journal of
Military Ethics, Vol. 4, No. 1, 2005, pp. 60-70.
③ Daniel Byman, A High Price: The Triumphs & Failures of Israel Counterterror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368.
④ Human Rights Council, Human Rights In Palestine And Other Occupied Arab Territories,
September 15, 2009.
· 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