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国际安全研究2019年3期
P. 52

2019 年第 3 期

               有各自的政治安全需要,也都是在学理上不可忽略的政治安全主体,这就在‘主
               体’的角度上,使政治安全的外延超越国家政治安全而延伸到所有不同政治主体
                                                               ①
               的政治安全上去了,这就是政治安全的多主体性。”
                   多主体政治的情境与特征,为民主与法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民主与
               法治恰恰是最有效地抑制掠夺型政府产生的要素。通过包容性制度的培育与发
               展,来约束政府汲取性制度的偏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历史要求。在

               包容性制度体系下,安全治理具有良好的柔性、弹性、回应性、适应性与前瞻
               性,是人民安全有效供给的制度性保障。人民安全的需求侧包括经济安全、人身
               安全/社会安全和政治安全;供给侧包括矫正各种社会要素的配置、扩大安全服务
               的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主体结构、策略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人民安全需求侧是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发展追求,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与偏好。供给侧的改革首先要及时了解人民安全多样化的需求,尤其是落后地
               区、农村、弱势群体的需求表达。这就需要建构良好的政府与公民互动关系,需

               求表达机制、反馈机制要畅通,自上而下的调查研究与自下而上的诉求陈述要有
               机结合,最大化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安全服务的多元供
               给。改变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培育发展社会供给、市场供给模式,努力实现行动
               者网络权力结构的均衡。围绕人民安全这一治理目标,改变传统行政主导下的简

               单粗暴,以柔性管理,更具弹性、回应性、适应性与前瞻性的治理方式,促进协
               商参与和社会自治联合体的形成,继而改善与优化安全服务供给。
                   并且,一个良性的社会,人人都是安全建设的主体,身边的安全需要各方的

               共同努力。要从“政府包办”走向“多元参与”,坚持群众参与、社会共筑。政
               府是安全建设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主体,基层社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
               媒体、公民个人等也是安全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
               众情绪,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安全、促进安全,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安

               全、人人参与安全”的浓厚氛围。要知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人民才有
               国家。国家是用来保障人民权利的。如果国家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就失去了存在
               的价值……执政安全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绝对巩固,而领导地位的巩固

               取决于人民的选择与授权,人民的选择与授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唯一合法



                  ①   刘跃进:《政治安全的内容及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地位》,载《国际安全研究》2016 年
               第 6 期,第 6 页。
                                                                                     · 41 ·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