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8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2期
P. 108

大国北极博弈与中国北极能源安全

            地热、风能等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以实现低碳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所推崇的原则,在政策思维层面给
            各国的北极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共商、共建、共享”的政策主张,为参与北极
            能源竞合的诸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对接而非对冲、对话而非对抗、以双边
            或多边的政策磨合与优势互补,寻求最佳的利益契合点,进而避免零和博弈的发生。
            对中国而言,一方面,它将有力驳斥“中国北极威胁论”的荒谬说法,展现中国开

            放包容的北极能源合作姿态;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的合
            理自我定位以及在北极合作中对“予”与“取”的正确匹配。这既是中国外交智慧
            的集中展现,也是中国在北极合作中提供的最有价值的公共产品。
                近年来,北极在中国能源进口格局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国主张对北极
            能源的包容性合理开发利用,在多边磋商而非单边主导机制下进行有效合作,以实现

            共赢。这种开放合作而非排他对抗、合理开发而非掠夺攫取的政策导向,具有天然的
            理念优势,也将在众多北极利益攸关国家中取得最大公约数。在没有一个可以很好协
            调利益、规范行为的多边机制框架的现实境况下,中国北极政策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化
            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下,中国“冰上丝绸之路”的推进,虽然得到了不少北冰
                                                   ①
            洋沿岸国家在原则性声明和协议中的支持,  但从落实效果来看,目前成熟的北极能
            源合作项目仅限于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对接。
               (二)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愿景与推进路径
                 中俄两国分别是最大的非北极国家和北极国家之一。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目标

            下,双方就北极问题存在诸多共同利益——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等北极合作可在
            纵深发展两国地方合作的同时强化国家层面的合作,并在北极治理等跨区域问题上
                                              ②
            为两国多边框架下的合作提供机遇。

                ①  比如:2013 年 12 月,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在上海成立。该中心是中国和北欧开展北
            极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将围绕北欧北极以及国际北极热点和重大问题,开展北极气候变
            化、北极资源、航运和经济合作、北极政策与立法等方向的合作研究和国际交流。参见姜巍:《环
            北极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机遇与中国策略》,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 年第 11 期,第 50-59
            页。近年来,挪威政府也表达了与中国合作的意向,但主要停留在口头层面和旅游领域;再如,
            中美在北极领域的合作主要依托在北极理事会的框架之下,且多为科考、航运、气候变化、北极
            航道等“低政治”领域合作,参见潘敏、徐理灵:《中美北极合作:制度、领域和方式》,载《太
            平洋学报》2016 年第 12 期,第 87-94 页。此外,2017 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芬兰,芬兰总统
            绍利·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表示希望深化双方在经贸投资、创新、环保、北极事务等领域
            和“一带一 路”框架下 合作。参见 《北极开发 :中国或牵 手芬兰》, 欧洲时报网,
            http://www.oushinet.com/ouzhong/ouzhongnews/20170331/259278.html;孙凯、吴昊:《芬兰北极
            政策的战略规划与未来走向》,载《国际论坛》2017 年第 4 期,第 19-23 页。但中国与这些国
            家正在开展或计划开展的项目多属于“二轨外交”即非官方合作项目。
                ②  白佳玉、冯蔚蔚:《以深化新型大国关系为目标的中俄合作发展探究——从“冰上丝绸
            之路”到“蓝色伙伴关系”》,载《太平洋学报》2019 年第 4 期,第 53-63 页。
            · 106   ·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