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7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5期
P. 137

2020 年第 5 期


                                              一  引言


                   新冠肺炎作为大规模传染性疾病,自 2019 年 12 月出现后不久就形成了全球性
               大流行的态势,严重威胁世界各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在这次疫情

               治理中,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公共卫生“安全化”措施,从国家安全层面统一
               部署、调配资源以抗击疫情,其中,中国的“武汉模式”和日本的“仙台模式”是
               东亚两种极具代表性的“安全化”策略,韩国则介于两者之间。“武汉模式”遵循
               的是典型的“安全化”路径,通过将新冠肺炎这一公共卫生事件“安全化”,提升

               至国家安全议程中的最高级别,对城市和社区采取封闭式管理,力求彻底实现新冠
               肺炎疫情的“去安全化”;与之相对,日本的抗疫模式虽然也是以实现“去安全化”
               为目标,但却采取了“非安全化”和“有限安全化”的路径。

                   本文将从学理上尤其是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运用“安全化”理论,对新冠肺
               炎疫情应对的“武汉模式”和“仙台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这两种治理模式
               的特点和各自的优势。这不仅有利于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更好地推进公
               共卫生安全治理的跨国合作和机制创新,而且也能够为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等大规模

               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提供治理的“东亚模式”。

                     二  “安全化”理论与公共卫生议题的“安全化”


                   自 20 世纪 40 年代末国际安全研究兴起以来,就一直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争论不
               休:安全最重要的指涉对象是什么?安全问题的驱动力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安全
               的边界是只能限制在国防内,还是可以拓展到国防外?安全研究的国际政治学思想

                                                                   ①
               基础是什么?安全研究应该选择怎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后,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日益凸显,安全的指涉对象、威胁的来源日益多样化,
               安全的责任主体和实现方式也需要得到拓展,这就对国际安全研究提出了新的要

               求。对此,20 世纪 90 年代初,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巴里·布赞(Barry Buzan)
               和奥利·维夫(Ole Wæver)提出了“安全化”理论。他们认为,“安全是基于对



                  ① [英]  巴里·布赞:《论非传统安全研究的理论架构》,余潇枫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0 年第 1 期,第 119 页。
                                                                                    · 135 ·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