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5期
P. 19
2020 年第 5 期
决策体系”。 这一进程的推进即使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也绝非易事。
①
因此,能源安全非公共属性的存在使得国际能源安全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减轻能
源安全中的非公共属性甚至成为国际能源安全治理面临的一项公共诉求,需要进行公
共干预。在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和霸权国提供公共产品意愿和能力下降的情
②
况下,国际经济的适当模式就是集体行动问题的模式, 国际集体行动模式较为理想
和成熟的状态则是以制度化和“一体化”为特征的国际合作共同体形式。“全球能源安
全共同体”的最终构建,是一个长期“多层博弈”的进程。这包括国家内部偏好的形
成和利益的界定,国家间的“讨价还价”与战略互动,次国家行为体、(跨)超国家行
为体与国家行为体三者之间的互动,能源体系与其他国际体系的互动,“能源安全共同
体”公民意识和身份的不断养成等。这一进程需要时间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二 “能源安全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安全共同体概念最早由理查德·瓦根伦(Richard Van Wagenen)提出,卡尔·多
伊奇(Karl Deutsch)等人从理论和实证上进行全面论述。根据他们的观点,安全
③
共同体是实现“一体化”的人的集团, 是指一个地域内的全体居民形成一种相当
强烈和足够普遍的对“和平变化”的可靠预期,长时间确信的“共同体感”和制度
与惯例;是一种“一体化”的政治共同体状态,其成员确信彼此之间不进行物质上
④
的争夺,而是用其他方式解决争端。 与之相似和有关的是由哥本哈根学派代表人
物巴里·布赞(Barry Buzan)提出的“安全复合体理论”。安全复合体中的国家(群)
的安全需求彼此相连、相互依存,以至于某个个体国家的安全不能被孤立地加以审
视,安全复合体强调彼此竞争的国家间存在的相互依存与共同的利益。从国家层次
来看,安全复合体是国家间互动的产物;从体系层次看,安全复合体是无政府状态
① John G. Ruggie, “Collective Goods and Futur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66, No. 3, 1972, pp. 874-893.
② [美]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81-82 页。
③ 世界主义和共同体主义两种认识方法为一体化起源这一基本问题提供了不同的答案。世
界主义是基于乌托邦主义的道德规范决定论,而共同体主义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政治环境决定论。
参见[美]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
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37-540 页。
④ 郑先武:《新区域主义理论:渊源、发展与综合化趋势》,载《欧洲研究》2006 年第 1 期,
第 40 页;郑先武:《安全、合作与共同体——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理论与实践》,南京:南京大
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78-84 页。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