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5期
P. 56

合成生物学时代:生物安全、生物安保与治理

            物学设计精准化人工调控的生物元件、创建正交化合成生物元件等措施,控制人工
                                                                            ①
            合成的生物体,以尽量减小合成生物体的意外环境释放所形成的风险。
                 除了对合成生物本身加入某种机制予以控制或用于溯源之外,科学家还应尝

            试设计一些监控系统以应对合成生物学的生物安全或安保问题。例如,美国马里
            兰大学的约翰·斯坦布卢纳(John Steinbruner)团队开发出了一套对危险生物制
            剂和研究的监测系统。针对生物技术研发所固有的两用性困境,斯坦布卢纳主张

            采用“一种监督程序,旨在对可能产生大规模破坏性后果或其他高度危险后果的
            基础研究活动,毫无例外地在全世界进行独立审查”。  当然,一些技术方案是
                                                                ②
            主要针对解决合成生物学的生物安全和安保问题所设计的,而一些方案如监测系
            统并非单独针对合成生物学,而是适合所有两用性技术的风险防范。研究人员从

            技术层面采取警惕性的防控措施,有助于缓解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生物安全和安保
            问题,技术解决方案无疑是任何治理或监督制度的必要组成部分。
               (5)敏感性信息的限制性发布

                 出于对生物安保尤其是生物武器或生物恐怖的担忧,部分科学期刊也意识到
            其发表的一些新科技信息可能会被恶意行为体利用。早在十几年前,一些主要科
            学期刊的编辑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认为该领域的研究对于
            应对生物防御的作用不可或缺,提出科学家及期刊应负责任地处理论文的安保风

            险问题,提高识别此类问题的能力,并考虑设计适当的程序以审查存在生物安保
                           ③
            敏感性的论文。  与此同时,美国国家生物安全科学咨询委员会也建议,科技期
            刊和审稿人应提高对两用性研究的认识,在两用性科技论文发表之前评估风险和

            收益。基于生物安保问题的考量,期刊编辑可以要求作者修改文章,删除部分关
            键数据信息,也可以延迟发表或完全拒绝发表论文。
                                                             ④
                 合成生物学是典型的两用性研究领域,出版或发表前的安保审查可能很难确
            定哪些研究结果具有风险。合成生物学所伴随的风险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是潜


                ① 王磊、张宏、王华:《全球生物安全发展报告(2017~2018 年度)》,北京:科学出版
            社 2019 年版,第 128-129 页。
                ② John Steinbruner, Elisa D. Harris, Nancy Gallagher and Stacy Okutani, Controlling Dangerous
            Pathogens: A Prototype Protective Oversight System, College Park, MD, USA: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07, http://hdl.handle.net/1903/7949.
                ③  Journal  Editors and Authors  Group, “Statement on Scientific Publication  and Security,”
            Science, Vol. 299, 2003, p. 1149.
                ④ Nation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for Biosecurity, Strategic Plan for Outreach and Education
            on Dual Use Issues, Bethesda, M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08, p. 6.
            · 54 ·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