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6期
P. 76

跨文化翻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策略研究

            就需要我们掌握自己的话语向世人讲好中国的故事,通过我们的讲述使得包括西
            方人在内的世人能正确地理解中国和中国人。要实现这一切都离不开翻译的中
            介,但这里所说的翻译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更是一种跨
                                  ①
            文化的再现和重构”。
                 跨文化交流中不乏消极意义的语言,这种消极语言是破坏性质的,危及译入语
            国家的主权、形象和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会影响到国家文化安全。消极语言的意

            义有显性的也有隐含的,隐含的消极意义在西方文化语境下才会凸显出来,这就要
            求译者具备文化语境意识,了解西方世界眼中的中国,警惕跨文化语境中的消极语
            言,切实从作为跨文化翻译者的立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在跨文化翻译中构建一道
            维护国家安全的屏障。

               “外语翻译困难重重,对多义词的不恰当翻译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些都属于语言
            的对等问题,其中包括词汇对等、习语和俚语的对等、语法—句法对等、经验—文
                                    ②
            化对等以及概念对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认为:“要真正出色地做
            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
                                     ③
            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   文化语境不同,受众对概念的理解大相径庭,遑论跨
            文化传播中的语境差异之大。翻译语境论的本质属性包括主观性、受译者自身文化
            背景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此外,翻译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它是动态和变化的过程,“语言使用的(相
                                                                                 ④
            互)适应过程或语言表意功能过程的中心问题是,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   动态
            性是指翻译语境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话性则指翻译语境是主观的和动态

            的,语境的构建并非一次就能实现,而是要适应文化语境的变动,是一个长期的互
            动过程。例如:对于“小康社会”,中共十四大报告译为“a well-off society”,中
            共十七大报告改译为“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对于“反腐倡廉”,中共
            十四大报告译为“fight corruption and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中共十七大报告改

            译为“fight corruption and uphold integrity”,中共十八大报告再次改译为“fight


                ①  王宁:《翻译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及海外传播》,载《外语教学》2018 年第 5 期,第 1 页。
                ② [美] 拉里·A.  萨默瓦、[美]  理查德·E.波特、[美]  埃德温·R.麦克丹尼尔:《跨文化
            传播》,闵惠泉、贺文发、徐培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79 页。
                ③ [美] 尤金·A.  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严久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07 页。
                ④ [比利时] 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 2003 年版,第 171 页。
            · 74 ·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