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7 - 《国际安全研究》2020年第6期
P. 97

2020 年第 6 期

               是权威的承认),扩大国际威望,甚至谋求继周王室后建立以己为核心的霸权体系。
               楚国初创时实力甚为微弱,甚至在楚立国三个多世纪后,至楚君若敖、蚡冒时,楚
                                                                ①
               仍是直属领土“不过同”(即不过百里)的蕞尔小邦。   但到熊通称王时,通过对
               外异常频繁的武力运用及兼并政策,楚国实力不断强盛,“楚亦始大”;到成王时,
                                                                                     ②
               已经发展为“地千里”的强国;庄王时期,楚更“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   在
               第二次“弭兵之会”(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 546 年)上,国力大兴的楚,至少

                                                           ③
               在形式上成为与晋相并列的国际体系两强之一。
                   然而,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如果无法通过重大战争击败霸权国家、一举颠覆现有
               体系并成功组建出以己为核心的新国际体系,那么就遵循第二种战略路径,逐步地、
               坚决地、有效地瓦解现有国际体系中的身份共识,构建并推广一个替代性的国际政治

               身份,对于崛起国家争取到足够充分的外部支持、将其不断增长中的物质权势成功转
               化为全面优势,进而在大国竞争中最终胜出,至为关键。作为反例:在历史上,自武
               王熊通、成王恽直至庄王侣,楚虽对外不断取得重大战术胜利,然而构建以楚为核心

               的霸权国际体系的努力,总体上却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便在于,与齐桓(姜姓)、
               晋文(姬姓)借“尊王攘夷”口号争取到体系内其他成员足够支持、进而在召陵之盟
              (公元前 656 年)与践土之盟(公元前 632 年)相继建立起事实上的霸权形成鲜明对比,
               楚在宗法关系显然无从改变情况下,非但没有寻求构建出一套足以动摇周人礼法的身

               份政治替代品,却一贯自视为蛮夷、坦白主兼并,   拒绝其时国际体系中被广泛接受
                                                           ④
                                                                   ⑤
               的礼法和信义等行为标准,动辄以“宁我薄人,无人薄我”   为口号,到底因此失诸
                                ⑥
               夏同情,不能心服。   加之其武力侵略政策、所征伐的诸侯国“皆县之”,更被视作以
               剥夺其他行为体自主为目标的帝国创建之路线,由此更激发起国际体系其他成员(除

                  ①  后世楚大臣回忆道,楚国“无亦监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参见杨伯峻
               编著:《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十三年》,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1448 页。
                  ② [清]  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卷第二·有度第六》,北京:中华书局 1998 年版,第
               31 页。
                  ③  “(弭兵会盟)晋、楚争先。晋人曰:‘晋固为诸侯盟主,未有先晋者也。’楚人曰:
               ‘子言晋、楚匹也,若晋常先,是楚弱也。且晋、楚狎主诸侯之盟也久矣!岂专在晋?’叔向谓
               赵孟曰:‘诸侯归晋之德只,非归其尸盟也。子务德,无争先!且诸侯盟,小国固必有尸盟者。
               楚为晋细,不亦可乎?’乃先楚人。书先晋,晋有信也。”参见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襄
               公二十七年》,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1131-1132 页。
                  ④  意为:楚在对外战略解读及实际效果方面均以兼并为目的。这与齐晋两国存在极大不同。
                  ⑤  楚庄王时令尹孙叔敖语。见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宣公十二年》,北京:中华书
               局 1981 年版,第 738 页。
                  ⑥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第 52 页。
                                                                                     · 95 ·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