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9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1期
P. 129
2021 年第 1 期
第四,基于对合作效果的评估:彼得·卡赞斯坦(Peter J. Katzenstein)等根据
折衷主义(eclecticism)的解释路径,认为各国在参与本地区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过
程中不仅考虑到了成本与收益,还通过多渠道对话与协商达到了增进地区互信的目
标,东盟倡导建立信任过程就是案例。 阿米塔夫·阿查亚(Amitav Acharya)认
①
为,东盟能将“东盟方式”扩展至整个亚太区域的安全对话领域,包容了异质甚至
冲突性的观点,域外大国为避免自身被孤立,也通过将支持“东盟方式”保持在东
②
亚合作中的参与度,形成了“亚太方式”,使本地区朝安全共同体的方向发展。 王
竞超从区域公共产品的视角,分析了本地区海洋、环境、金融和粮食安全等几个非
传统安全合作具体领域内多边机制的积极作用,但也指出这些机制绝大部分还存在
制度化程度较低或缺失等问题。
③
本文基本认可上述研究对于非传统安全合作困局的几个原因追溯,也赞同他们对
以东盟为中心的东亚区域架构中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特征的基本判断;然而,这些论
著虽然已经对非传统安全合作的进展或困境进行了较好的界定、溯源和评估,但却普
遍缺乏将非传统安全合作视为一个安全领域的议题,基于安全议题的本质属性和特有
研究路径进行的分析,尤其是缺乏对这一领域内合作困境的产生和化解进行的有力解
释。非传统安全虽然在特征上有别于传统安全,然而因其直接关系各国及各国公民的
生存与安全,所以归根结底仍具有传统安全议题的某些本质特征。这些特征的突出表
现形式之一是:与传统安全议题相比,非传统安全议题一般属于低级政治领域,但各
国在处理这些安全问题时,却仍无法完全摆脱国家制定安全政策时更关注相对收益的
固有思维模式;学者在分析各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进程时,亦无法完全跳脱出“以原
子主义为特征的本体论局限、以二元对立为特征的方法论局限和以西方中心为特征的
价值立场局限”。
④
① Peter J. Katzenstein and Allen Carlson, Rethinking Security in East Asia,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114.
② [加拿大] 阿米塔·阿查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冯怀信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Amitav Acharya, “Ideas, Identity, and Institution-Building: From
the ‘ASEAN Way’ to the ‘Pacific Way’?” The Pacific Review, Vol. 10, No. 3, 1997, pp. 342-343。阿查
亚将“东盟方式”总结为四个层面的规范:不使用武力与和平解决争端、区域自主、不干涉国家
内部事务、抵制多边军事联盟或协定,并认为东盟各国通过区域化合作不断社会化过程,使这些
原则逐渐成为地区成员国的行为规范。
③ 王竞超:《东亚非传统安全多边合作机制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④ 余潇枫、甘均先:《重塑“安全文明”:非传统安全研究——余潇枫教授访谈》,载《国
际政治研究》2016 年第 6 期,第 127-145 页。
· 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