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2期
P. 40
美国实战威慑核战略:理论、历史与现实
种实力足以威慑对手不要对美国及其盟友轻举妄动,但同时又不至于引发冲突升
级,并确保盟友处于核不扩散的状态。
然而,所谓的“最优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静态的模型,也是美国一厢
情愿的想法。一方面,当美国强化对海外盟友的延伸威慑时,已经打破了地区原有
的力量平衡,从而增大了无核国家核扩散甚至爆发地区核扩散连锁反应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当美国为追求核优势而突出实战威慑时,又刺激有核国家为确保其核威
慑的有效性而升级核武库。其结果是,美国的延伸威慑和实战威慑努力反而进一步
刺激核扩散在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上持续进行,并给国际防扩散和核裁军制度带来
空前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核战略是彻头彻尾的战略悖论,其旨在抵御
核技术革命对美国自由行动所造成的束缚,却又将自己充分暴露在这一风险之中。
与此同时,美国这一随心所欲的大战略还将整个国际社会持续笼罩在核大战的阴影
之下。
三 重新审视冷战时期美国核战略:一以贯之的实战威慑
一般认为,美国的核战略在纯威慑和实战威慑两派之间交替更迭,且在 20 世
①
纪 70 年代后实战威慑派占据上风。 然而,如果对从原子弹问世到冷战结束前的
历史进行再审视,不难发现实际上所谓“纯威慑”的理论对美国核战略的影响极为
有限。在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问题上,美国根本没有采取核威慑政策,而是将核武
器作为一种迫使日本投降的威逼手段。当苏联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冷战的铁幕缓
缓降下时,美国追求核优势和先发制人的核战略充分体现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68 号文件》(NSC68)中。艾森豪威尔政府随后推行的“大规模报复战略”更是美
国第一次将延伸威慑与实战威慑相结合。肯尼迪政府上台后进一步明确了“避开城
市”和“打击军事力量”的核战略原则。尽管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由于美苏逐
渐形成核均势以及冷战局势缓和的需要,美国在政策宣示上选择了“相互确保摧
毁”,但实际上,美国并不愿接受所谓的“恐怖平衡”,在核打击政策上也继续追求
实战优势。因此,尽管存在不同的声音,但从最终的政策实践来看,美国在绝大部
分时间里都奉行绝对自由的核战略。
① 张静怡、宋久光:《从“纯威慑”到“实战威慑”——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核战略的演变》,
载《美国研究》1988 年第 4 期,第 7-27 页。
·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