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2期
P. 42
美国实战威慑核战略:理论、历史与现实
①
放弃“首先使用”原则。 坚持对日使用核武器正当性立场的杜鲁门总统也在朝鲜
战争期间是否要对中国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最终选择了放弃,或是考虑到缺乏核打
②
击的“理想目标”, 或是考虑到苏联已经拥有了核武器,抑或是迫于核战争所面临
的道德困境和摧毁人类文明的压力。在杜鲁门发表的告别演说中,他一反常态地强
调,核战争将彻底毁灭几百代人历经苦难建立起来的文明社会,核战争打不得。
③
然而,这种理性和富有远见的声音并未转化成为政策实践。1950 年,美国出
台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68 号文件》(NSC68),对苏联进行全面遏制。这种遏制
政策也成为美国整个冷战时期乃至当今战略思维的核心。NSC68 明确提出要保持
④
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是确保国家安全和推行遏制政策的坚实后盾。 核威慑则是这
种强大军事力量的关键。一方面,当美苏都拥有核力量时,苏联不敢轻举妄动;另
一方面,美国只有获得占绝对优势的核力量和制空权,才能迫使苏联不去使用核武
⑤
器。 因此,NSC68 建议美国加紧生产热核武器并坚持“首先使用”的原则。不
难发现,此时美国的核战略思维已经远远超出经典核威慑理论,并将核武器视为遏
制苏联乃至维持战后国际秩序的关键,从而为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大规模报复”
和“解放”政策奠定了基础。
(二)“大规模报复战略”中的实战威慑
到了 1953 年 10 月,在讨论《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162 号文件》时,围绕核武器
的使用问题曾出现过争论。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国应在对抗苏联的全面冲突中使用核
⑥
武器,同时避免在小规模冲突时使用;杜勒斯却主张破除对使用核武器的禁忌。 而
① [美] 约翰·加迪斯:《遏制战略: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评析》,时殷弘、李庆四、樊吉
社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7-78 页。
②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内开始讨论是否要使用原子弹的问题。美国国务院在“关于对
中国使用原子弹问题”的备忘录中提出,哪怕战场形势迫使美国要使用核武器,但由于中国幅员
辽阔且工业化集中程度不高,缺乏核打击的“理想目标”。参见刘同舜、高文凡主编:《战后世
界历史长编(1950-195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94-95 页。
③ [美] 麦乔治·邦迪:《美国核战略》,褚广有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323-325 页。
④ 周建明、王成至主编:《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解密文献选编(1945-1972)》(第一册),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67 页。
⑤ 周建明、王成至主编:《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解密文献选编(1945-1972)》(第一册),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80-81 页。
⑥ 刘同舜、姚椿龄主编:《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53)》(第八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48 页;[美] 麦乔治·邦迪:《美国核战略》,褚广有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42-343 页。
·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