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2期
P. 48
美国实战威慑核战略:理论、历史与现实
将核政策宣示从“打击军事力量”转向“确保摧毁”。尤其在经历了古巴导弹危机
之后,美国一方面避免可能刺激苏联并引发核冲突的行为,同时又在防扩散的问题
上需要苏联的支持;另一方面,美国还要维系北约内部的团结,避免更多盟友因不
信任美国而效仿法国走上核扩散的道路。与此同时,这种转变也是受技术条件和客
观现状所限。尤其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随着美苏核均势的形成,“相互确保摧毁”
成为了一种无奈的威慑格局。
然而,美国这一时期在核政策宣示方面的改变“并没有对建立在‘打击军事力
①
量’思想基础上的核打击政策产生本质的影响”。 麦克纳马拉不仅在核作战计划
中继续强调包括控制升级和分级制止等与“打击军事力量”密切相关的实战威慑概
②
念,而且主张把“限制损失”的能力同样作为其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限
制损失”既要求美军消灭对手可能用于发起进攻的战略武器,又要求通过导弹防御
等措施来抵御对手已经发起的核打击,从而利用攻防两端的战略优势减少对手可能
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尤其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美苏太空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约翰逊和尼克松两届政府不顾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PSAC)对导弹防御系统在资
金和技术上的缺陷以及可能刺激军备竞赛的批评,依然坚持部署“哨兵”和“卫兵”
③
系统,企图以此减少来自中苏集团的核威胁。 因此,“限制损失”与“打击军事
力量”共同反映出美国对实战威慑的不懈追求。
尼克松政府上台时,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陷入危机,国力相对衰
落。为了避免军备竞赛对经济和安全造成的巨大压力,同时也考虑到世界格局的
新变化,美国积极通过军控谈判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与此同时,考虑到苏联对美
④
国的核威胁大幅提升,尼克松政府背地里明确拒绝接受“相互确保摧毁”。 1975
年,国防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James R. Schlesinger)正式提出“有限核选择”
战略,通过控制升级、建立战略预备力量和阻止苏联战后恢复等措施,突出打有
限核战争的选项,标志着美国的核政策宣示也彻底转向实战威慑。在此基础上,
① 张静怡、宋久光:《从“纯威慑”到“实战威慑”——六十年代以来美国核战略的演变》,
载《美国研究》1988 年第 4 期,第 13 页。
② “Draft Memorandum from Secretary of Defense McNamara to President Johnson,” November
1, 1965, FRUS 1964-1968, Vol. 10,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doc.103.
③ William Burr, ed., “Missile Defense Thirty Years Ago: Déjà Vu All Over Again?”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Electronic Briefing Book, No. 36, December 18, 2000, http://www.gwu.edu/~nsarchiv/
NSAEBB/NSAEBB36/.
④ [美] 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王观声、郭健哉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 1997 年版,第 82-83 页。
·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