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3期
P. 57

2021 年第 3 期

               菲律宾总统是菲律宾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拥有很大权力,在
               菲律宾外交政策的制定上有很大的自主权以及最终决断权。菲律宾总统通过与其
               内阁成员尤其是外交部部长、国防部部长以及国家安全顾问等共同商讨,并最终

               定下菲律宾南海政策的基调,使得其政策往往带有较为鲜明的领导人个人色彩。
                  (二)立法机构/司法部门/军界
                   在外交上,处理对外关系主要是菲律宾行政部门以及总统的责任,但政府与

                                                                ①
               外国签订的协议(条约)须经参议院的批准或同意。   菲律宾最高法院则负责审
               核议会所通过的国际协议或法律的合宪性。此外,虽然菲律宾宪法禁止军人干预
               政治,但实际上菲律宾军界对政府的外交政策仍然有较大影响。
                   1.  立法机构

                   菲律宾最高立法机构称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参议院由 24 名议
               员组成,由全国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六年,每三年改选 1/2,可连任两届。众议院
                                                                 ②
               由 300 余名议员组成,众议员任期三年,可连任三届。    菲律宾参议院外交委员
               会能够审核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因而对菲律宾总统所推行的外交政策有相当程度
               的约束力和重要影响。1991 年,菲律宾参议院经投票表决废除了菲美军事基地协
               定,而当时的菲律宾总统科拉松·阿基诺(Cojuangco Aquino)是希望保留美军基
               地的。1998 年,由于菲律宾与中国再次发生关于美济礁的纠纷,时任总统约瑟

               夫·埃杰西多·埃斯特拉达(Joseph Ejercito Estrada)大力推动菲律宾参议院批准
               菲律宾与美国签署的《访问部队协议》(VFA),并寻求美国的帮助,实现菲律
                                     ③
               宾武装部队的现代化。  2014 年,菲美双方正式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
              (EDCA)后,不断有菲律宾参议员质疑:此协议是与外国签订的条约(treaty),
               需要经过菲律宾参议院和最高法院审查批准。
                   菲律宾总统和行政部门提出的外交政策和举措,只有得到参众两院的支持,
               才能获得并显示出政策的合法性,并向国内外展示精英们的团结一致。菲律宾前

               总统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Benigno Aquino III)推出南海仲裁案这一举措得到
               了前总统菲德尔·瓦尔德斯·拉莫斯(Fidel Valdez  Ramos)和约瑟夫·埃杰西


                  ①  “Transcript of Kapihan Sa Senado with Senate President Franklin M. Drilon,” Senate of the
               Philippines, June 4, 2015, http://www.senate.gov.ph/press_release/2015/0604_drilon1.asp.
                  ②《菲律宾国家概况》(更新时间:2020 年 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
               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6452/1206x0_676454/。
                  ③  Ian James Storey, “Creeping Assertiveness: China,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21, No. 1, 1999, pp. 95-118.
                                                                                     · 55 ·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