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3期
P. 82
印度尼西亚海洋安全思维与合作逻辑
第二,责任共担的战略思维与计算短期收益的海洋安全合作。海盗和海上武装
抢劫猖獗的马六甲海峡和苏禄—苏拉威西海域是印尼与邻国的交界海域,维护航道
安全的责任实为跨国共担,但因海盗对印尼不构成主要安全威胁,印尼不愿承担较
多的提供安全公共产品的责任,常展现出“搭便车”的心态和计算短期收益的考
量,对主权成本敏感。
第三,群岛国家的战略思维与维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底线的海洋安全合作。印尼岛屿间的公海曾是海上防御的薄弱环节。针对此威胁,
印尼首倡“群岛国”概念并得到《公约》的认可,获得岛屿间公海的主权。因此《公
约》被印尼视为海上安全的保护伞和海上安全合作的底线原则。
一 印尼海洋安全与合作的研究回顾
国内外学者约从 21 世纪初起提升了对印尼海上安全与合作的关注度。2001
年的九一一恐怖袭击发生后,安全专家认为下一次大型恐怖袭击可能出现在海
①
上, 重要的港口和航道成为敏感区域。在此背景下,美国希望介入马六甲海峡的
②
安全保障,马六甲海峡的跨国安全合作一时成为研究热点。 同一时期,中国学者
③
提出与中国利益直接相关的“马六甲困境”问题, 探讨在马六甲海峡出现运能饱
和、安全威胁或他国制约的情况下,海峡封锁对中国能源供给的影响并提出替代方
④
案。 约在 2010 年以后,中国学界评价“马六甲困境”被“被过度解释”或是个
⑤
“伪命题”,相关讨论不再推进。
① Gal Luft and Anne Korin, “Terrorism Goes to Sea,” Foreign Affairs, Vol. 83, No. 6, 2004, pp.
61-71.
② 张治国:《海上咽喉管控模式变迁——以马六甲海峡为例》,载《太平洋学报》2018 年
第 10 期,第 79-90 页;李金明:《马六甲海峡与东南亚地区安全》,载《东南亚研究》2007 年
第 6 期,第 26-32 页。
③ 庞中英:《蓝色战略: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载《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4 年
第 2 期,第 34-36 页;薛力:《“马六甲困境”内涵辨析与中国的应对》,载《世界经济与政
治》2010 年第 10 期,第 117-140 页。
④ 张洁:《中国能源安全中的马六甲因素》,载《国际政治研究》2005 年第 3 期,第
18-27 页。
⑤ 陈腾瀚:《“马六甲困局”再思考:被“过度解释”的风险》,载《东南亚研究》2018
年第 6 期,第 131-146 页;任远喆:《克拉运河与中国的海洋安全》,载《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15 年第 3 期,第 91 页。
· 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