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7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3期
P. 87
2021 年第 3 期
律》(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水域管理的各项原则性规定,明确了
国外船只在印尼水域内通行的规定),从而奠定了印尼海洋版图的大致形态。截至
①
2020 年,印尼与邻国的 17 个海上划界协议中的 12 个是在 1969~1980 年间签订的。
此外,从 1957 年发表《朱安达宣言》起,印尼就致力于成为受国际认可的群岛国
家,其不懈游说的努力终于在 1982 年《公约》中得到肯定。《公约》赋予印尼对
广阔的群岛水域的主权,基本消除了岛屿间的公海带给印尼的安全威胁。从此,印
尼对海洋的认识从威胁的来源变为将印尼领土和水域连接在一起的“黏合剂”,这
是印尼海洋安全观从“威胁观”向“秩序观”转变的认知基础。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梅加瓦蒂执政期间(2001 年 7 月至 2004 年 10 月),
“威胁观”仍主导印尼海洋安全思维,但打击海盗和全球反恐的压力使非传统安
全议题的重要性逐渐超越了传统安全议题。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印尼已经与菲
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实现了双边协调巡逻的合作以抗击海盗。九一一恐怖袭
击发生后,印尼控制的重要港口和航道的安全受到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高
度关注。全球反恐的压力使印尼不得不从棘手的国内事务中抽出精力来回应大国
的诉求。2002 年巴厘岛爆炸案使印尼政府意识到迫近的恐怖主义威胁,对海上反
恐和打击海盗的重视程度也相应提高。
苏西洛时期(2004~2014 年),印尼的海洋安全观开始向“威胁观+秩序观”
的方向变革。首先,苏西洛加速了印尼与美国、澳大利亚在防务领域的和解,逐渐
认同美澳倡导的反恐和打击海盗的议程,合作意愿更高。许多重要的海上非传统安
全合作议程就是在这个阶段签署的。如,2005 年,印尼加入世界海关组织(WCO)
制定的《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2006 年,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签
署了马六甲海峡巡逻合作协议;2007 年,印尼签订《东盟反恐公约》等。秉持民
主与进步观念的苏西洛也将气候变暖、海洋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预防自然灾害
等更广范围的非传统安全议程植入印尼海洋安全观念中。苏西洛不仅多次在联合
国、东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讲话中倡导关注相关议题,而且制定并实践了相关行
动计划。如 2009 年,他颁布政令要求印尼在 2020 年前减排 26%的温室气体;首倡
珊瑚大三角计划(Coral Triangle Initiative);在东亚峰会框架下与澳大利亚共同提
出加强自然灾害快速反应合作等。其次,印尼看到了海洋与其他领域的联动对国家
与地区的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向推动力,也开始接受“秩序观”的逻辑。印
① 作者根据联合国发布的信息统计,见 UN, “Indonesia,” October 8, 2020, https://www.un.org/
Depts/los/LEGISLATIONANDTREATIES/STATEFILES/IDN.htm。
·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