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4期
P. 22
九一一事件以来美国反恐过程中的主导性隐喻及其后果
可: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政治性目标、影响比直接目标更多的受众(使他
们害怕和恐惧)、针对无辜平民。亚历克斯·施米德(Alex Schmid)和艾伯特·乔
曼(Albert Jongman)分析了 109 个恐怖主义的定义,其中“政治”一词的出现频
①
率是 65%。 恐怖分子追求的政治目标包括政权更迭、领土变更、政策改变、社
②
会控制、维持现状。 “野蛮”隐喻认为,恐怖分子对西方国家发动袭击并非出于
政治目的,而是因为憎恨西方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如小布什所言,“这些恐怖分
③
子杀人不仅仅是为了结束生命,而且是为了破坏和终结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说
法令人恐惧,因为恐怖分子袭击西方国家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
的存在是有“问题”的。“疾病”隐喻也认为,恐怖分子发动袭击不是出于政治目
的,而是他们缺乏理智。这种说法本身就容易带来令人恐惧的效果,因为人们不清
楚这群“疯子”会做什么。
其三,不可调和。善与恶的两分法没有留下介于两者之间的选择,因而小布什
可以自信地说:“每个地区的每个国家现在都要作出一个决定。你们要么和我们在
④
一起,要么和恐怖分子在一起。”
(三)制度化
制度化是指将信仰、规范、价值等嵌入组织或社会系统的过程。“战争”隐喻
的制度化最明显,它的制度化过程包含以下方面:
其一,制定战略计划。战略是国家在衡量自身实力与资源、评估国际战略环境基
⑤
础上,为实现国家利益与目标制定的方略, 因而战略是全局性的指导方针。在九一
一事件之后的几周内,美国时任国防部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
发布了许多备忘录,其中包括指导战斗指挥官制定“战争”计划的基本原则。但是,
这些指南并不构成正式的“全球反恐战争”作战计划。直到 2002 年 10 月,美国才推
出正式的作战计划——《“反恐战争”国家军事战略计划》(National Military Strategic
Plan for the War on Terrorism,以下简称《计划》)。2005 年 3 月,发布了《计划》的修
① Alex P. Schmid and Albert J. Jongman, Political Terrorism: A New Guide to Actors, Authors,
Concepts, Data Bases, Theories and Literature,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2005, p. 5.
② Andrew H. Kydd and Barbara F. Walter, “The Strategies of Terrorism,”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1, No. 1, 2006, p. 52.
③ George W. Bush, “Address to a 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 and the American People,” United
States Capitol, Washington, D.C., 2001, https://2001-2009.state.gov/coalition/cr/rm/2001/5025.htm.
④ “Bush: ‘You Are Either with Us, Or with the Terrorists’,” VOA, September 21, 2009,
https://www.voanews.com/archive/bush-you-are-either-us-or-terrorists-2001-09-21.
⑤ 李少军:《国际战略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6-55 页。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