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4期
P. 25
2021 年第 4 期
恐战争”是一个新闻“事实”,媒体通常引用或转述领导人的讲话,当然也包括政
府向媒体发表演讲、声明,接受媒体采访等。(2)具体化。即将抽象的和不可观察
的东西用直观方式呈现出来,例如描述领导人在做什么、报道公众舆论等。无论公
众是否倾向于在“反恐战争”中使用军事力量,对公众舆论的报道强化了“战争”
①
和军事印象。(3)归化(naturalization)。如媒体的分析、评论和辩论等。 无论是
被强有力的主流叙述吸引,还是追求轰动性的效果,亦或是安抚公众情绪以及客观
中立的报道,在九一一事件后的一段时间里,“战争”隐喻普遍被媒体不加批判地
接受了。
其三,学术话语。研究人员往往批判政治和媒体话语,认为自己会谨慎地使用
隐喻。然而,人们成立的研究中心、召开的研讨会、教授的课程、申请的项目、出
版的专著、发表的论文、撰写的报告或多或少与主导性隐喻相关。九一一事件后,
分析“反恐战争”蔚然成风。“伊斯兰国”崛起后,大量文献跟踪它的“分支”和
“扩散”。可见,紧跟时事是国际政治研究的主要特征。有些隐喻甚至是经常使用的
术语,没了它们人们往往想不起来用什么替代,如下面这两个例子:(1)恐怖主义
产生的“根本原因”。有大量学术成果涉及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不一
一列举,它是恐怖主义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也是初学者最先涉足的领域。当人们想
表达恐怖主义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时,不管你是否使用它,第一反应绝对是这个词。
最可能的原因是文化上的连贯,人们往往使用“根本原因”这个词表达因果链条的
②
初始原因。(2)恐怖主义“传染”。有不少成果论及恐怖主义的“传染”。 作为一
个独立的研究议题,该议题深得使用定量方法研究人员的青睐。脱离“传染”“扩
散”“蔓延”这三个词,人们几乎难以描述这个现象。
与此同时,对孤立、惩罚的恐惧使人们无法表达与主导性隐喻相冲突的意见。2001
年以来,特别是 2003 年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国内对主导性隐喻提出了一系列相当有
① Stephen D. Reese and Seth C. Lewis, “Framing the War on Terror: The Internalization of
Policy in the US Press,” Journalism, Vol. 10, No. 6, 2009, pp. 777-797.
② 参见 Manus I. Midlarsky, Martha Crenshaw and Fumihiko Yoshida, “Why Violence Spreads:
The Contagion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4, No. 2, 1980, pp.
262-298; Lawrence C. Hamilton and James D. Hamilton, “Dynamics of Terrorism,”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27, No. 1, 1983, pp. 39-54; Christina Cliff and Andrew First, “Testing for
Contagion/Diffusion of Terrorism in State Dyads,”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Vol. 36, No. 4,
2013, pp. 292-314; Gary LaFree, Min Xie and Aila M. Matanock, “The Contagious Diffusion of
Worldwide Terrorism: Is It Less Common Than We Might Think?”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Vol. 41, No. 4, 2018, pp. 261-280,等等。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