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4期
P. 24
九一一事件以来美国反恐过程中的主导性隐喻及其后果
这 1.6 万亿美元的总额中,约有 43%用于阿富汗的反恐行动,51%用于伊拉克的反
恐行动,2%用于增强军事基地的安全性,5%用于不与阿富汗和伊拉克反恐行动直
①
接相关的“战争”指定资金。
其四,加强国土安全。派遣战斗机在美国领土上空巡逻,部署士兵保卫首都、
机场、核电站、水坝、火车站、桥梁、隧道、发电设施等场所,对可疑团体或个人
进行更广泛的监视,加强对入境点的监察,加强安检措施,准备急救人员,搜集反
恐情报,发布威胁级别警告,等等。这些措施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美国处于“战
争”“警备”状态,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
(四)沉默螺旋
沉默的螺旋由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
Neumann)提出,她认为当人们看到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多支持时,就会公开地发表
自己的意见,如果再加上激励,人们就变得更“从众”。但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
被众人抛弃了,就会小心翼翼、保持沉默,如果再加上面临可能的惩罚,人们就变
得更倾向“偏好隐瞒”。一方声音的沉默造成另一方声音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
②
便导致一方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 九一一事
件后,政界、媒体、学界都流行使用恐怖主义的主导性隐喻。
其一,政治话语。美国国防部内部“战争”隐喻盛行。这是因为小布什政府选
择主要通过紧急补充请求而非基线国防预算(baseline defense budget)来资助“全
球反恐战争”,前者回避了常规预算程序的审查、监督和上限限制。因此,随着“全
球反恐战争”成为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各种利益集团为其受助的要求辩护,认为
这是反恐的必要条件。从众的结果是部门间和部门内竞争加剧,以及“战争”隐喻
③
在国防部内部进一步扩大和巩固。 作为一项由国家推动的政治议程,“战争”隐
喻在国防部外也很流行。
其二,媒体话语。斯蒂芬·里斯(Stephen Reese)和塞斯·刘易斯(Seth Lewis)
研究了新闻报道是如何提及“反恐战争”的,它主要包括三种方式:(1)传播。“反
①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The Cost of Iraq, Afghanistan, and Other Global War on
Terror Operations Since 9/11,” 2014, https://www.everycrsreport.com/files/20141208_RL33110_
77ee274292814d89e4a76ddd51084192ea7f7a91.pdf.
②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The Spiral of Silence: 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24, No. 2, 1974, pp. 43-51; [德] 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
——人们的社会皮肤》,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③ Jeffrey H. Michaels, The Discourse Trap and the US Military: From the War on Terror to the
Surge,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p. 54.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