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4期
P. 27

2021 年第 4 期

               状态带来的后果是:一是贬低了“战争”概念,使这个词成为努力或目标的同义词;
               二是使国家反应过度,保持长期的紧急状态,从而引起公众焦虑、恐惧;三是无休
               止的“战争”是“失败”的信号,因为更多的恐怖“袭击”注定会发生。因此,一

                                                                                    ①
               份“胜利”宣言可能是摆脱小布什政府给自己设下的隐喻陷阱的一种手段。
                   其二,“野蛮”隐喻。“野蛮”与“文明”是成对出现的,缺一不可。这意味着,
               恐怖主义不可避免,但可以阻隔。这种隐喻让人安心,因为管理边界和管控移民,

               可以防止“野蛮人”入境。
                   其三,“疾病”隐喻。只要存在有机体,“疾病”就不可避免,这暗示了恐怖主义
               是现代生活中几乎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精神病”隐喻、“传染病”隐喻和“癌症”
               隐喻也有一些不同:一是产生预期。(1)“精神病”隐喻。早期无法识别恐怖分子。(2)

              “传染病”隐喻。特定环境中的“病原体”会通过“病媒”“感染”“易感人群”,因而
              “传染病”隐喻识别了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和条件。(3)“癌症”隐喻。“癌症”是由“正
               常细胞”“突变”引起的,如同恐怖分子由原本属于正常的人“变异”而成。任何人都

               可能“患癌症”,早期难以准确“诊断”。同理,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恐怖分子,影响他
                                                 ②
               们激进化的原因千差万别,难以预测。   二是治理预期。(1)“精神病”隐喻。“精神
               疾病”难以治愈,恐怖分子难以复员。(2)“传染病”隐喻。从可识别的“病原体”、
              “宿主”(“易感人群”)、“病媒”和环境入手,“预防”更多人“感染”。对于一些“患

               者”,启用复员与融入计划,能“治愈”他们。(3)“癌症”隐喻。“癌症”是“不治之
               症”,不能“预防”,也不能完全消除,只能控制。因而布赖恩·普赖斯(Bryan Price)
                                                                                        ③
               建议,构建一个反恐分级系统,根据不同等级“症状”分配资源,并采取不同措施。
                   其四,“植物”隐喻。“植物”隐喻将恐怖主义呈现为具体的、可以掌握的东西。
               人们通过打击恐怖组织的“分支”,能够遏制恐怖主义。“铲除”恐怖主义产生的“根
               本原因”,最终就能消灭恐怖主义。美国政客和顾问在发表声明或接受采访时,为了
                                                                                     ④
               减轻民众的恐惧,经常使用这种令人安心的隐喻,试图传达给人安全的感觉。


                  ①  James Fallows, “Declaring Victory,”  The Atlantic, September 2006, https://www.theatlantic.
               com/magazine/archive/2006/09/declaring-victory/305124.
                  ②  Bryan C. Price, “Terrorism as Cancer: How to Combat an Incurable Disease,”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2017, pp. 4-6, https://sci-hub.se/10.1080/09546553.2017.1330200.
                  ③  详见 Bryan C. Price, “Terrorism as Cancer: How to Combat an Incurable Disease,”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2017, pp. 1-25, https://sci-hub.se/10.1080/09546553.2017.1330200。
                  ④  Monika Schwarz-Friesel and Helge Skirl,  “Metaphors for  Terrorism in German Media
               Discourse,” 2011, p. 8, https://docs.lib.purdue.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38&context=revisioning.
                                                                                     · 25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