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4期
P. 31

2021 年第 4 期


                                               五 结论


                   九一一事件后,国际反恐行动似乎已陷入“越反越恐”的怪圈。军事和政治层
               面上的原因固然重要,但有关恐怖主义的各种主导性隐喻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容低
               估。一方面,隐喻为政客们的行为辩护,使它们看起来正当;另一方面,隐喻有它

               自己的生命,可能偏离最初目的,反过来让本国社会和民众沦为受害者。本文识别
               了在美国政治、媒体和学术话语中涉及恐怖主义的主导性隐喻,它们将恐怖主义视
               为“战争”、“野蛮”的东西、“疾病”、不受欢迎的“植物”。这些主导性涉恐隐喻
               深植于历史、人们的恐惧、社会系统和舆论中,既鼓励特定的反恐政策,又限制和

               误导反恐行动,甚至无意中助长了恐怖主义。因而,“越反越恐”的背后是隐喻导
               致的“越描越恐”。
                   就理论意义而言,本文澄清了隐喻陷阱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基于人们的经

               验,隐喻被创造出来,并诱使人们寻找目标域与源域之间的相似性。一旦人们找到
               了这个相似性,它就会被强调,同时掩盖或忽视了与之不一致的其他方面。这限制
               了人们的思维和行动。例如,“恐怖主义是疾病”隐喻被创造出来后,人们会将“疾
               病”中熟悉的特征转移到恐怖主义身上,“扩散”这个想法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人们或许知道恐怖主义会“扩散”,但没有意识到它是由隐喻建构的。实际上,恐
               怖主义“扩散”并不常见,这是研究人员分析了 1970~2013 年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
                                     ①
               内“扩散”得出的结论。   接着,人们会想到“隔离”这个措施,即管理边界和管
               控移民。但它掩盖了如下观点:移民本身不太可能对恐怖主义产生积极影响,移民
               流入实际上会降低恐怖袭击的发生率。这个隐喻不能说完全不正确,因为确实少数
               来自恐怖主义重灾区的移民可能与恐怖主义的增加有关。
                   展望未来,人们也不太可能放弃这个隐喻,因为人们依旧要描述这一现象,尽

               管它不常见,但弃用它的成本更高,因为人们找不到更为合适的词汇或术语替代之。
               在此情况下,人们能做的只能是矛盾表达,缓解这个隐喻陷阱带来的负面效果。幸
               好,人们能分析隐喻背后的意图:用它来描述恐怖主义“扩散”这一现象或出于管

               控移民及防范自身的考虑。人们也能分析隐喻导致的政策,包括管理边界和管控移

                  ①  Gary  LaFree,  Min Xie and  Aila M. Matanock, “The Contagious Diffusion of World-Wide
               Terrorism: Is It Less Common Than We Might Think?” Studies in Conflict and Terrorism, Vol. 41, No.
               4, 2018, pp. 261-280.
                                                                                     · 29 ·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