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5期
P. 14

超越“确保摧毁”:核武器数量、承诺可信度与核威慑原理

               (二)确保摧毁会导致威慑承诺不可信
                 显然,“确保摧毁”解决的是威胁能力的可信度问题,但它解决不了威胁意图
            的可信度问题。不仅如此,由“确保摧毁”能力所建立起的“相互确保摧毁”态势

            还会削弱威胁意图可信度。这是因为,对对方进行的核报复同样有可能招致对方的
            反报复,在“相互确保摧毁”态势下,这种反报复将“确保”己方被摧毁。
                 威胁能力可信度与威胁意图可信度之间的这种张力其实已为一些学者所注意。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Daniel Ellsberg)早在 1959 年就提出了核威慑的一个根本难
            题:在实施威胁的成本令人望而却步的情况下,该如何通过威胁来阻止挑战者?
                                                                                      ①
            巴里·内勒巴夫(Barry Nalebuff)甚至因此认为,核威慑的存在并不是建立在理性
            计算的基础上的,因为核战争会摧毁我们试图拯救的东西,因此以核战争相威胁是

            不理性的,因而也是不可置信的。   帕特里克·摩根(Patrick M. Morgan)则将这
                                            ②
            种张力视为威慑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矛盾之处(inconsistency):在相互威慑关系中,
            进攻方(即被威慑方)同样能够对威慑方造成不可承受的损失,因此,威慑方对进

            攻方的进攻进行报复所面临的自身损害至少不会比不进行报复所遭受的损害少,在
            这种情况下,进攻方很难相信威慑方会实施这种报复。   托德·塞克瑟尔(Todd S.
                                                              ③
            Sechser)和马修·富尔曼(Matthew Fuhrmann)同样指出,实施核打击会使实施方
            自己付出很高的代价,因此被威胁方并不一定会相信这种核威胁会真的实施。
                                                                                    ④
                 严格的形式模型分析支持学者们对核威慑可靠性的这种担忧。有研究甚至认
            为,决定威慑稳定性的唯一关键变量是威慑方发出的威胁的初始可信度(即威慑方
            实施该威胁对自身的效用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优于不实施该威胁而听任被威慑方

            实施其挑战对前者的效用)。冲突成本的提高并不必然增加威慑的稳定性,相反,
            超过某一临界点后,冲突成本的增加对于威慑效果而言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适
            得其反的。对于那些决心不足的威慑者来说,冲突的成本越大,越有可能选择退让




                ①  Daniel Ellsber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lackmail,” Lecture at  the Lowell  Institute,
            Boston,  MA, March 10, 1959,  reprinted in  Oran  R. Young,  ed.,  Bargaining:  Formal Theories of
            Negotiation,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75, pp. 358-359, quoted from Frank C. Zagare and
            D. Marc Kilgour, “Asymmetric Deterrence,”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37, No. 1, 1993, p. 2.
                ②  Barry Nalebuff,  “Brinkmanship and Nuclear Deterrence:  The Neutrality of Escalation,”
            Conflict Management and Peace Science, Vol. 9, No. 2, 1986, p. 19.
                ③  Patrick M. Morgan, Deterrence Now,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47.
                ④  Todd S. Sechser and Matthew Fuhrmann,  “Crisis Bargaining and Nuclear  Blackmai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67, No. 1, 2013, pp. 173-195.

            · 12 ·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