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6期
P. 38
国际金融安全观的演进与评估
①
就是既有的治理模式无法预防和治理体系内出现的新的风险和危机。 因此,风险
认知的变化不会只停留在观念层面,还会进一步导致风险管理手段的更新,即全球
金融治理实践的演变。从这层意义来看,界定风险认知的两个维度尤为关键:一是
对风险来源的认知,这影响到全球金融治理的治理层级和治理对象;二是对风险性
质的认知,这影响到全球金融治理的模式。任何一种国际金融安全观都可以通过这
两个风险认知维度加以识别。
(一)国际金融风险的三重来源
国际金融体系由管理国家之间的货币交换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决定资金借贷
的全球信用体系组成。 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可能来自宏
②
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且不同层次的风险存在互相转化的可能。 识别国
③
际金融风险的来源是全球金融治理的前提。对风险来源的定位不只是简单的事
实陈述,还包含关于什么因素导致了不安全的因果假设,因而也就宽泛地预设
了治理的逻辑。
宏观的风险定位逻辑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安全归因于体系自身的因素,并聚焦
于引发国际金融风险的结构性问题,包括国际货币等级结构、国际收支结构、国际
金融架构以及国际汇率制度等。相应地,在这一风险定位逻辑下,全球金融治理的
主要目标是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结构性改革。然而,此类倡议通常会遇到强劲的阻
力,因而难以实施。原因在于,结构性改革倡议不只是建立在一套宏观的因果假设
基础上,还具有浓厚的权力政治色彩。首先,此类改革往往涉及体系内的权力和利
益再分配,很容易引发国家间的角力。与金融不发达的小国相比,大国拥有的市场
④
权力和强制性权力使其在国际议价中更具优势。 其次,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规范性权
力分配并不平衡,结构性改革的话语权集中在少数享有制度性金融权力的发达国家手
① 张发林:《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国际政治研究》2016 年第 4 期,
第 83 页。
② [英] 苏珊·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杨宇光等译,北京:经
济科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03 页。
③ 本文使用的层次划分法与经济学研究中的层次划分法存在区别。经济学研究通常将国家
金融安全问题视作宏观问题,将个体金融机构的安全问题视作微观问题。本文采用国际关系研究
中的层次分析法,将国际体系层面的因素视为宏观因素,将国家和国内制度层面的因素视为中观
因素,将个体层面的因素视为微观因素。
④ Daniel W. Drezner, All Politics Is Global: 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Regulatory Regime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 p. 33.
·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