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6期
P. 41
2021 年第 6 期
而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学术和政策领域使用的主流风险认知方法。
在不可知风险认知的逻辑下,因果法则和概率法则均无法实现对风险的预测
和度量。这一风险认知建立在对经济系统的反身性和非遍历性的认知基础上。经
济系统的反身性指的是,行为体与经济系统持续处于互动和共变的过程中。这意
味着,建立在确定性因果法则基础上的理论无法被用来预测系统的发展。经济系
统的非遍历性指的是,过去时间节点上的事件的概率分布不同于未来时间节点上
的事件的概率分布。进而言之,基于过去信息的概率分析并不适用于预测未来的
①
事件。 由于上述两种预测方法的失效,不可知风险通常以突发性灾难的形式发
生,因而也被称为“未知的未知”(unknown unknowns)风险。此类风险的存在
为社会传统、集体信念、经验和规范等观念性因素提供了作用空间。
②
从风险治理的角度看,不同的风险认知路径具有不同的实践意蕴,因而也
导向不同的风险治理模式。确定性风险认知模式建立在“普世”的因果法则或
概率法则的基础上,在这一认知逻辑下,风险的可计算和可控性意味着,借助
自上而下的、通用的和目标导向的干预式治理,能够实现对风险的最优控制,
而治理的失败则属于意外事件。不可知风险认知模式建立在对系统复杂性的认
知基础上。在这一认知逻辑下,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宣判”了干预式治理和“普
世性”治理模式的失效。由于无法通过对系统的干预消除风险,不可知风险认
知模式认可的治理逻辑是增强系统自身的弹性(resilience)或自适应性,也即
弹性治理。 弹性治理模式寻求培育和加强系统内部的单元对不可知、不可控
③
风险的防御和适应能力。从治理风格来看,相比于单一、固化的干预式治理,
弹性治理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认识到不可知风险的存在和治理失败的可能性;
① 关于经济系统的反身性和非遍历性,参见 Thomas Oatley, “Toward a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25, No. 4, 2019, pp.
957-978; Richard Bookstaber, The End of Theory: Financial Crisis, the Failure of Economics and the
Sweep of Human Interac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pp. 81-86。
② Peter J. Katzenstein and Stephen C. Nelson, “Worlds in Collision: Uncertainty and Risk in
Hard Times,” in Miles Kahler and David A. Lake, eds., Politics in the New Hard Times: The Great
Recess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3, pp. 241-242.
③ 弹性和自适应性指的是系统通过自我调节和适应抵御内外冲击的能力。关于弹性在不同
学科背景下的定义及其异同,参见 Philippe Bourbeau, “Resiliencism: Premises and Promises in
Securitisation Research,” Resilience, Vol. 1, No. 1, 2013, pp. 3-17; Jeremy Walker and Melinda Cooper,
“Genealogies of Resilience: From Systems Ecology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risis Adaptation,”
Security Dialogue, Vol. 42, No. 2, 2011, pp. 143-160。
· 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