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6期
P. 46
国际金融安全观的演进与评估
事实上,固定汇率体系的解体和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反映的不是观念共识的形成,
而是观念共识的缺失。 在整个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金融体系处于规范转变的过
①
渡期,体系内充斥着多种竞争性的国际金融理念和构想。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后,
②
新自由主义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才开始变得清晰。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得益于新的国
际金融安全观的形成,即“完美市场”安全观。
“完美市场”安全观立足于中观视角,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安全归因于国内经
③
济和金融结构的市场化程度不足。 这一认知的形成受到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爆发
的石油危机和拉美债务危机的驱动。石油危机暴露了凯恩斯主义在理论和政策层面
的缺陷。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等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以此为契机,取代了凯恩斯
④
主义的正统地位,并极力推动市场经济与社会的“脱嵌”。 尽管不同的新自由主
义理论之间存在学理差异,但大都持有相同的价值判断,即市场本身不会产生危机,
危机是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 基于这一风险认知,发达国家率先于 20 世纪 80
⑤
年代对国内经济进行去管制、自由化和私有化等结构性调整。随着金融管制的放开
和多元金融工具的出现,金融市场自身的风险分担和风险管理功能日益凸显,这为
“完美市场”安全观和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更充足的依据。
与此同时,随着资本自由化的迅猛发展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借贷的激增,发展中
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成为国际金融安全的新隐患。不少发展中国家在 20 世纪 70 年
代通过外部融资、国家指导和贸易保护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付出了债务激
增、国际收支严重赤字和通货膨胀率飞涨的代价,这为其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
拉美债务危机爆发后,金融风险的制度根源得以凸显,在内外压力的推动下,发展
中国家的风险认知开始向“完美市场”安全观靠拢。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多数
① Harold Jame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since Bretton Woo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234.
② Eric Helleiner, “A Bretton Woods Moment? The 2007–2008 Crisis and the Future of Global
Finance,”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86, No. 3, 2010, pp. 625-627.
③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完美市场”安全观与金融学中的有效市场假说存在区别。有
效市场假说聚焦于理想市场条件下微观金融主体的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因而属于微观金融领域
的理论。“完美市场”安全观聚焦于国家金融安全问题的制度根源,因而属于中观层次的金融安
全观。
④ Mark Blyth, Great Transformations: Economic Idea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139-147.
⑤ Wesley W. Widmaier, “Constructing Monetary Crises: New Keynesian Understandings and
Monetary Cooperation in the 1990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29, No. 1, 2003, p. 66.
·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