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6期
P. 44
国际金融安全观的演进与评估
①
信誉下降和“热钱”侵扰。 大国的货币危机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国际金融安全问
题和全球金融治理对象。例如,1967 年的英镑危机以及 1960 年、1968 年和 1971
年的美元危机给国际金融体系造成极大的紊乱,并促成了主要国家间的国际货币合
作。此外,为了防止私人金融活动对本国的固定汇率承诺造成冲击,大多数国家实
施了程度不一的金融抑制。
第二,广阔的国内政策空间。如前文所述,货币体系安全观将国际金融体系的
不安全归因于宏观因素。由此延伸出的逻辑是,在固定汇率体系的稳定得到保障的
情况下,中观因素不会成为国际金融风险的来源。这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国内政策
腾挪空间。首先,宏观的风险定位逻辑容许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结构存在差异,而
不是一味追求它们的趋同。因此,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金融市场结构一直被视
②
作国内问题而非国际问题。 其次,宏观的风险治理逻辑为国内经济政策的制定提
供了较高的自由度。相比金本位体系和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
国际利率联动程度更低,国家享有更高的货币政策自主性。
③
从对风险性质的认知看,货币体系安全观建立在强确定性风险认知模式的
基础上。二战后盛行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理论,给国家植入了风险是可知、
可预测和可控制的观念, 这一风险认知模式也反映在同期的全球金融治理模
④
式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的全球金融治理围绕国际规则(《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协定》)展开,呈现出自上而下的硬性治理特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对国际汇率体系的管理以国际收支与汇率之间的因果联系为依据。根据 IMF 的
汇率管理要求,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体系的稳定,所有成员国必须在面对贸易失
衡时从其在 IMF 的认缴额中提取资金为贸易失衡融资,直到重新建立国际收支
① Michael D. Bordo, “The Bretton Wood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 Historical
Overview,” in Michael D. Bordo and Barry Eichengreen, eds., A Retrospective on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Lessons f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for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p. 50.
② Louis W. Pauly, “National Financial Structures, Capital Mo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ules: The Normative Consequences of East Asian, European and American Distinctiveness,” Policy
Sciences, Vol. 27, No. 4, 1994, p. 345.
③ Maurice Obstfeld, Jay C. Shambaugh and Alan M. Taylor, “The Trilemma in History:
Tradeoffs among Exchange Rates, Monetary Policies and Capital Mobility,”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 87, No. 3, 2005, p. 429.
④ 关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立足的风险认知模式,参见 Jeremy Walker and Melinda Cooper,
“Genealogies of Resilience: From Systems Ecology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risis Adaptation,”
Security Dialogue, Vol. 42, No. 2, 2011, pp. 148-150。
·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