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6期
P. 49
2021 年第 6 期
借款安排为例,1987 年,只有 14.4%的贷款中包含结构性条件,而这一比例在 1994
年上升到了 100%。 条件性贷款赋予国际金融机构的影响力甚至使其成为不少发
①
展中国家经济政策的实际制定者。
从最终结果看,基于“完美市场”安全观的全球金融治理效果并不明显。最早
接受结构性调整的拉美国家在整个 20 世纪 80 年代陷入了“失去的十年”。撒哈拉
以南非洲国家在采取了结构性改革后,经济依然毫无起色。相反,同期的中国和印
度均在未接受“华盛顿共识”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腾飞。 此外,20 世纪 90 年代频
②
发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完美市场”安全观,使其受到普遍质疑。1997 年的亚洲
金融危机爆发后,激进的金融自由化逐渐退出了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议题领域。
(三)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微观审慎安全观
20 世纪 90 年代频发的金融危机从两个方面改变了全球金融治理的方向。第
一,削弱了“华盛顿共识”的适用性和吸引力。20 世纪 90 年代的墨西哥因其积
极的贸易和资本开放政策而被视作经济转型国家的样板,但其并未能幸免于金融
危机的冲击。同期的不少亚洲国家在经济基本面良好的情况下,同样遭到了短期
资本的攻击。 金融自由化的效益由此受到广泛的质疑。第二,推动了国际金融
③
风险认知的更新。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稳定取代了金融自由化,成为全球金融
治理的核心议题。1997 年,七国集团(G7)丹佛峰会发布了《关于金融稳定的最
终报告》,将金融稳定设定为核心治理目标,并鼓励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加强合作以
消除金融安全隐患。1998 年、1999 年和 2000 年的七国集团峰会进一步细化了跨国
监管合作的具体领域,由此开启了以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为主旨的新一轮全球金融治
④
理实践。 与此同时,微观审慎安全观取代了“完美市场”安全观,成为全球金融
治理体系中的主导观念。
微观审慎安全观认为,国际金融体系的不安全根源于微观层次的金融机构个体风
① Joseph P. Joyce, The IMF and Global Financial Crises: Phoenix Ris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p. 136.
② Dani Rodrik, “Goodbye Washington Consensus, Hello Washington Confusion? A Review of
the World Bank’s Economic Growth in the 1990s: Learning from a Decade of Reform,”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44, No. 4, 2006, p. 975.
③ Wesley W. Widmaier, “Constructing Monetary Crises: New Keynesian Understandings and
Monetary Cooperation in the 1990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29, No. 1, 2003, pp. 69-75.
④ Emilios Avgouleas, Governance of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The Law, the Economics, the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189-191.
·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