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6期
P. 52
国际金融安全观的演进与评估
①
向新兴市场国家推广自身的金融标准和规范的尝试。 就标准的制定而言,该过程
主要在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主导的治理网络中完成,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得不到有
②
效的回应,且标准的内容往往对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机构不利。 就标准的实施而
言,发达国家能够凭借市场准入限制及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制度
③
性权力,推动标准向新兴市场国家扩散。 从治理效果来看,跨国金融监管协调并
未能阻止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相反,基于微观审慎安全观的治理实践在一定程度
上放大了金融危机的破坏性。这推动了国际金融安全观的进一步演进。
(四)全球金融危机与宏观审慎安全观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理念危机。危机爆发后,
基于确定性风险认知模式的金融风险管控措施饱受质疑,金融体系内生的不确定性
④
受到了重视。 在此背景下,全球金融治理主体理解风险的方式开始向不可知风险
认知模式靠近。宏观审慎安全观由此取代了微观审慎安全观,成为后危机时代的主
流国际金融安全观。
⑤
就风险来源而言,宏观审慎安全观并不否认国际金融风险的微观根源,但更
注重个体金融风险转化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因此,其关注的重点是金融
体系内个体机构之间的连带关系,而非作为单一节点的金融机构本身。 宏观审
⑥
慎安全观从两个维度关注被微观审慎安全观忽视的金融体系内生性风险。
第一,跨行业维度,主要表现为特定时间节点上风险在金融体系内的分布,该
① Jacqueline Best, “From the Top-Down: The New Financial Architecture and the Re-embedding
of Global Finance,” New Political Economy, Vol. 8, No. 3, 2003, pp. 363-384.
② Geoffrey R. D. Underhill and Xiaoke Zhang, “Setting the Rules: Private Power, Political
Underpinnings and Legitimacy in Glob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84, No. 3, 2008, pp. 535-554.
③ [英] 克恩·亚历山大、拉胡尔·都莫、约翰·伊特威尔:《金融体系的全球治理:系统
性风险的国际监管》,赵彦志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152-156 页。
④ Jonathan Luckhurst, G20 Since the Global Crisi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6, p. 66.
⑤“宏观审慎”概念最早出现在 1979 年国际清算银行库克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中,1986 年第
一次被用于国际清算银行的官方文件,2008 年之后才被广泛使用。关于这一概念的发展,参见
Piet Clement, “The Term ‘Macroprudential’: Origins and Evolution,” BIS Quarterly Review, March
2010, pp. 59-67, www.bis.org/publ/qtrpdf/r_qt1003h.pdf。
⑥ Matthias Kranke and David Yarrow, “The Global Governance of Systemic Risk: How
Measurement Practices Tame Macroprudential Politics,” New Political Economy, Vol. 24, No. 6, 2019,
pp. 818-819.
·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