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6期
P. 64
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之本在国。” 由此,古代的中国“国家安全”是对“天子统治”之下的国土和政
①
体形态而言的。
对比近代语义上的“国家安全”,古代中国所遭受的 “国家安全”威胁主要
为:国家受周边国外政权威胁;中原王朝受到边疆民族政权威胁;国内政治格局稳
定性遭到破坏;天灾、疾疫、饥荒等引发的国家不稳定状态。实际上,从中国统一
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脉络来看,中国从商周到清代中叶前,受到外国的威胁而导致国
家岌岌可危的情况并不多见,对国家形成威胁的往往是后面几种因素。
“安全”实质上是人的本能反应,希望维持一种安定的生存状态。早在龙山文
化时期,“城域安全”的概念已经初步形成,类似城子崖聚落遗址、陶寺遗址等都
出现了围墙。石峁遗址也有明显的安全防御措施。“城域”安全逐步向“邦国安全”
“方国安全”演化。王朝国家产生后,古代中国的国家安全,即指历代以中原为主
体的“王朝与皇权”安全。从先秦开始,就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②
莫非王臣”。 “国家安全”本质就是“王朝安全”与“皇权稳固”,即国家属于君
王个人。当然,君王与国家之间必须有一个逻辑承受关系,所以“先王有服,恪谨
天命”,君权神授,宣传天子以个人代“天”来管理国家。
从历史发展而言,先秦时期“国家安全”从天子到诸侯有两个阶段的发展。首
先,商与西周时期,天子在国家安全秩序中地位得以不断提升。分封制模式给商与
西周的王畿安全带来保障,天子不干涉诸侯治国,不把诸侯完全当臣对待,即《白
虎通义》曰:“王者不纯臣诸侯何?尊重之;以其列土传子孙,世世称君,南面而
治”。 而诸侯在对天子尽到义务后,其“国”内部呈稳定状态,“中国”“四土”
③
“四国”“多方”等共同构建了商周的国家安全模式。但是,商王朝的王畿地区与“四
④
土”结构保证了商王朝的政治结构,就次序而言,“中商”要优先于“四土”。 西
周分封制度则以“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形成小宗服从、拱卫周王大宗的安全模
式,相比商朝,天子在国家安全体系里的位置更为重要。所以,商与西周时期,在
这种中心尊于四方的模式内,“尚中”就是“国家安全”的实质内容。 其次,春
⑤
①《孟子》(卷 7),万丽华等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年版,第 150 页。
② 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416 页。
③ [清] 陈立:《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 1997 年版,第 320 页。
④ 萧大维:《先秦国家安全思想初探》,载荆强主编:《孙子兵学年鉴 2007-2008》(总
第 4 卷),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14 页。
⑤ 邓国军:《空间方位观念与商周王朝秩序》,载《中山大学学报》2020 年第 3 期,第
60 页。
·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