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6期
P. 72
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民意与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甚至,孟子直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样被司马
②
①
迁诟病、皇权侧目的言论。即使是以法家安国的韩非子,依然主张在君主专制之外,
要以民本公正、民利公正、民权公正、民法公正,国家政策要宜于民众,“利民萌,
便众庶”,甚至称“德上下交盛而俱归于民”。东汉晚期的《太平经》提出若无百姓,
君臣根本无法治国,“君少民,乃衣食不足,令常用心愁苦。故治国之道,乃以民
为本也。无民,君与臣无可治。”
③
唐王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代,唐皇权吸取了隋亡教训,认识到,一旦民心相背,
则必失去天下,贞观之治就体现了民本思想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关系。唐太宗尊崇
荀子的“载舟之水亦覆舟”思想,认为人君为舟,百姓为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
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甚至在民族差别很大的元朝,民本与国家安危之间
④
的关系也一再被强调,“国家之与百姓,上下如同一身,民乃国之血气,国乃民之肤体。
血气充实则肤体康强,血气损伤则肤体羸病,未有耗其血气,能使肤体丰荣者。是故
⑤
民富则国富,民贫则国贫,民安则国安,民困则国困,其理然也。” 实质上,民本
的核心是让百姓生活富裕、为民谋福利、谋安全保障。古代物质财富匮乏,生产力
低下,财富对于百姓的生存至关重要,民的富裕和贫穷,直接决定着国家是否“安
全”。汉代徐乐就认为,“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底层(民众)的“土崩”
会引发上层(国家)的“瓦解”,实质上指的就是事关“国家安全”的“天下之患”
⑥
“在土崩,不在瓦解”。 正如《元史·陈天祥传》感叹道,历朝历代,因百姓富安
“以致乱”,百姓困穷“以致治”,“自有天地以来,未之闻也!”
⑦
(四)“国家安全”概念中的“外”与“内”
若古代国家内为太平盛世,外为四方来朝,其安全压力自然就减轻。古代中原
王朝“国家安全”中的“外”的含义,一可以视作周边少数民族边疆政权,二可以
视作在中原王朝朝贡体系之下的“外藩”以及其他政权。从第一点来看,对边疆游
① 李民、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7 页。
② 杨伯竣:《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1960 年版,第 17 页。
③ 王明:《太平经合校》,北京:中华书局 1960 年版,第 150 页。
④ [唐] 吴兢:《贞观政要译注》,裴汝诚等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98 页。
⑤ [明] 宋濂:《元史》(卷 168),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3944 页。
⑥ [清] 吴乘权等编撰:《纲鉴易知录》,管学成等注译,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8 年版,
第 687 页。
⑦ [明] 宋濂:《元史》(卷 168),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3944 页。
· 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