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国际安全研究》2021年第6期
P. 74
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家安全”的军事威胁,但在文化、观念等“总体安全观”上又轻视边疆民族,导致
秦汉开始的郡县制始终在边疆地区无法顺利推行,更无法形成“总体安全观”。中
原王朝虽以“天下”来看待国家,但“王者不治夷狄”思想始终根深蒂固。这与“国
家安全”中的地域层次差别观念有关。中国历史上,所谓“夷狄”与“中国”的区
分导致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过程中长久不断的战争,北方游牧民族多次南下进入
中原,甚至早在先秦就发生过“四夷滑夏”、犬戎破镐京之事。中原王朝对“夷狄”
虽在“战术”上高度重视,却在战略层面轻视其政治、文化、经济,从而产生了“君
子不治夷狄”的思想。先秦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念,
鄙视中原政权以外部族,一面屡遭“夷狄”入侵,一面却始终采用防御守备态度。
汉时期,既有卫青、霍去病、赵破奴深入匈奴千里之地等主动保家卫国之举,又有
“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
①
守之”的被动局面, 但终不能彻底解决北部边疆面临的安全问题。江统在《徙戎
论》中,提出迁徙戎狄,以保国家平安:“是以有道之君牧夷狄也,惟以待之有备,
御之有常,稽颡执贽,而边城不弛固守,为寇贼强暴,则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
获安,疆场不侵而已。” 但历史证明,这个策略也是失效的。
②
从秦汉到宋代,中原始终在北方或者西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下,处于繁荣与萧
条、和平与混战之间,但“王者不治夷狄”的观念依然持续不绝,直到宋代苏轼还
在《王者不治夷狄》中说:“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譬若禽兽然,求其大治,
必至于大乱。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治之以不治者,乃所以深治之也。”
③
苏轼等人主张对边疆民族地区消极治理,可能与他对宋的“文化安全”担忧有关,
即所谓“疾夫以中国而流入于戎狄者也”。 倡导和谈而鄙视军事开疆的论调在宋
④
代不绝于耳,例如朱台符的《陈边防事疏》颇有代表性,其讥讽秦皇汉武“逞志一
时”,主张对敌要采取中道(和谈),“臣闻蛮夷猾夏,《帝典》所载,商、周而下,
数为边害。或振旅薄伐,或和亲修好,历代经营,斯为良策。至于秦筑长城而黔首
叛,汉绝大漠而海内虚,逞志一时,贻笑万代,此商鉴不远也。顷者,晋氏失御,
中原乱离,太祖深鉴往古,酌取中道,与民休息,遣使往来。二十年间,罕闻人寇,
⑤
大省戍边之卒,不兴出塞之兵。关防谧宁,府库充溢,信深得制御之道也”。 这
① [汉] 班固:《汉书》(卷 94),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3834 页。
② [唐] 房玄龄等:《晋书》(卷 56),北京: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1529 页。
③ [宋] 苏轼:《苏东坡全集》,邓立勋编校,合肥:黄山书社 1997 年版,第 84 页。
④ [宋] 苏轼:《苏东坡全集》,邓立勋编校,合肥:黄山书社 1997 年版,第 85 页。
⑤ [元] 脱脱:《宋史》(卷 606),北京:中华书局 1976 年版,第 8165 页。
· 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