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1期
P. 41

2022 年第 1 期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议题,力图使疟疾防控从严重缺乏资金和基本上被忽视的状况,
                                            ①
               变为发展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该项目既制定了短期控制计划,又规划了
               疟疾消除的长期目标。当时制定的长远目标是,到 2010 年全球实现疟疾相关致死

               率减半,到 2015 年再减半。最后,该项目试图将所有利益攸关方联系在一起。一
               方面,积极向疟疾流行国家推行疟疾防控的新技术和先进理念,在共识的基础上制
               定和推进有效的抗疫战略;另一方面,与全球基金和盖茨基金会等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项目方式进行援助,缓解资金缺乏问题。
                                                         ②
                   然而,尽管有全球框架和国际组织进程的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疟疾防控在
               最初几年并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标准药物、防治技术、治疗指南和专业
               门诊难以普及到边远地区和边境地区,疟疾依然是高风险的传染病。但是,“遏制

               疟疾”项目的两个重要实践(建立地区方案和提升地区能力)为十多年后该地区形
               成有效的疟疾防控和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创造了条件。
                   1999 年,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与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英国国际发展部、欧洲

               共同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美国国际开发署、世界银行、世
               界卫生组织及其他伙伴联合发起“湄公河遏制疟疾倡议”(the  Mekong  RBM
               Initiative)。作为全球遏制疟疾行动的一部分,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在 2010 年将大湄
               公河次区域疟疾致死率降低至 1998 年的 50%,并停止次区域多重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进程。项目将疟疾防治的重点人群锁定为生活在偏远地区的贫困脆弱人
               口、少数族裔人口和移民劳工,旨在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信息缺失、防护不到位、
               基础治疗缺乏、抗疟疾药物不当使用所导致的多重抗药性等。“湄公河遏制疟疾倡

               议”要求在地区和国家间层面加强伙伴关系建设与制度化合作,形成持续性的传染
               病防控能力,提供符合次区域疟疾防控与治疗需求的信息和技术;通过提升各国疟
               疾防控意识,改善偏远地区人口生活状况,实现次区域的发展目标。
                                                                              ③
                  “遏制疟疾”项目关注不同地区的特定情况,注重有针对性地提升地区能力。

               东南亚地区的疟疾感染以各国边境地区出现的抗药性疟疾感染最为严重,因此推进
               治疗指南的修订和落实,建立可及的疟疾专业门诊,是该地区降低疟疾致死率和发


                  ①  The Lancet, “Rolling Back Malaria--the Next 10 Years,” The Lancet, Vol. 372, No. 9645, 2008,
               p. 1193.
                  ②  Awa Marie Coll-Seck, “A Golden Age for Malaria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Malaria Journal,
               Vol. 7, Supplement 1, 2008, p. 1.
                  ③   Asian  Development  Bank,  Technical Assistance  for  the  Roll  Back  Malaria  Initiative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2000, pp. 1-3.
                                                                                     · 39 ·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