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6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1期
P. 46

种,发展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部分边境地区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项目”。
                                                                                      ①
                 联防联控之所以能够产生较好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专家网络构成的关
            系过程不仅能够将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向地方实践层面传播和推进,而且还能够根

            据地方实际,创新措施和方式,使得无法落地的国际标准成为接地气的地方方案,
            从而实现有效的地区治理。国际先进的疟疾防控技术和政策大多由西方疟疾防控专
            家主导设计,而大湄公河次区域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水平落后,无法满足国际先进技

            术和政策实施的基本条件。缅甸中央政府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标准,设定的卫
            生规范极为先进,但由于国家整体卫生能力弱,这些标准和规范无法在基层落实。
            特别是对于缅北地区而言,当地卫生系统极为薄弱,且尚未制定有效的卫生政策,
            既无能力也无意愿落实相关标准。   比如,在疟疾防控中,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是
                                            ②
            14 日疗法,而当地专家通过实践发现,8 日疗法效果更好,且用药少、疗程短、费
            用低,更容易被当地民众接受。   由于这些专家都处于基于信任的广泛的地方关系
                                         ③
            网络之中,他们的创新实践很快得到推广,并作为政策固定下来。再比如,由于当

            地没有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医生,专家们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人员培养和培
            训方案,使得当地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员通过几个月的培训就能够上岗开展基础性
            医务工作。   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疟疾防控过程中,中国创立的“1-3-7”疟疾控制和
                       ④
            消除规范被世界卫生组织写入技术文件供全球参考,而且还通过各疟疾防控网络进

            行推广,   反哺了国际规则体系与全球卫生治理实践。
                     ⑤
                 2011—2014 年,联防联控机制纳入更多传染病种,次区域国家间政策趋同。
            2010 年之后,中国的疟疾防控工作从控制转向消除阶段,并于 2021 年 6 月 30 日

            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消除疟疾认证。大湄公河次区域则计划在 2030 年实现全境
            疟疾消除。2011 年 11 月,中国提出“建立与周边国家疾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际合作司:《国家卫生计生委大湄公河次区域
            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项目十周年成果展示》,2014 年,第 118 页。
                ②  罗娟:《中缅跨境疟疾项目模式及对中国卫生援外的启示》,《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4
            年第 4 期,第 481 页。
                ③  梁桂亮等:《氯喹和伯氨喹治疗缅甸拉咱地区间日疟的效果评价》,《中国病原生物学
            杂志》2010 年第 9 期,第 675 页。
                ④  对英国无国界卫生组织负责人张军的采访,2021 年 1 月 13 日,视频会议。
                ⑤ “1-3-7”工作模式,即 1 天内进行病例报告,3 天内完成病例复核和流调,7 天内开展疫
            点调查和处置。Poe Poe Aung et al., “Challenges in Early Phase of Implementing the 1-3-7 Surveillance
            and  Response Approach  in  Malaria  Elimination  Setting: A  field  Study  from  Myanmar,”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Vol. 9, No. 18, 2020, p. 2。
            · 44 ·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