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1期
P. 43
2022 年第 1 期
20 世纪末,大湄公河次区域六国的流行病学专家已经意识到,各国卫生医疗
水平存在差异,且难以实现国家间横向分享或传播与疫情相关的政治或经济敏感信
息。1999 年,六国流行病学家和政策官员召开会议,探讨地区国家共同应对传染性
疾病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01 年,“湄公河流域疾病监测网络”(the Mekong Basin
Disease Surveillance,简称 MBDS)正式成立。该网络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展跨境疫
情数据的共享,共享内容包括重点疾病的监测情况、疾病暴发程度、感染人数、集
中区域等,以避免疾病在整个区域暴发或扩散。该网络的优势在于,各国协调员是
彼此熟悉并形成紧密关系的国家高级卫生官员,通过与各成员国的政府卫生机构紧
密合作,他们的互动不仅促成了网络的有效运作,并且还成为各国跨境传染病治理
的一部分。比如,他们在边境地区设置跨境站点,以支持由卫生、海关、移民和边
境官员组成的跨境疫情防控团队;各国协调员与邻近省级现场协调员根据不同病种
分日、周、月频次交换数据;通过影响各国传染病防控政策,在次区域层面实现了
各国政策的协调;他们还通过开展培训项目,提升成员国的传染病防控能力,促进
最佳实践在次区域的扩散。由于网络成员间的信任不断加深,共同体意识不断加强,
“湄公河流域监测网络”成为一个基于信任的公共卫生治理网络。
①
“亚洲疟疾合作培训网络”(Asian Collaborative Training Network for Malaria,
简称 ACTMalaria)由泰国卫生部于 1996 年倡议成立,成员包括东盟十国、中国和
东帝汶。1999 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资金支持下,该网络提升了制度化建设,在曼
谷设立了秘书处,并实施协调国轮值制度。“亚洲疟疾合作培训网络”的工作目标
主要有两项:一是为成员国提供疟疾防治合作培训,传播疟疾防控技术和信息,推
进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扩散;二是促进成员国就边境地区疟疾防控展开交流。来自成
员国的疟疾防控专家和负责培训与技术指导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共同构成了专家
网络,成为疟疾防控政策的传播者,一端连接着世界卫生组织及其地区办公室,另
一端连接着各国的国家疟疾控制项目。此外,他们还将援助方、药企以及其他伙伴
纳入网络,为此后次区域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的运作奠定了基础。
②
① Bounlay Phommasack et al., “Mekong Basin Disease Surveillance (MBDS): A Trust-based
Network,” Emerging Health Threats Journal, Vol. 6, No. 1, 2013.
② “About ACTMalaria,” https://actmalaria.net/home/aboutus.php#base; 夏刚:《血吸虫病与寄
生虫病防治工作——亚洲疟疾培训网络在中国举办抗疟药政策培训班》,载姚晓曦、胡国臣主编:
《中国卫生年鉴》,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66 页;《2004 年 6 月 8—10 日:“亚洲疟
疾培训网络”理事会暨 2004 年会》,云南疾控咨询网,2004 年 6 月 25 日,http://www.yncdc.
cn/newsView.aspx?id=2461。
· 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