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1期
P. 44

1998 年,首个由中国倡导的地区层面的传染病防控网络“亚洲血吸虫病区域
            网络”(Regional Network for Asian Schistosomiasis,简称 RNAS)成立。血吸虫病
            作为热带病的一种,其防控专家与各国的疟疾等热带病防控人员存在较大重叠,因

            此血吸虫病相关研究网络的形成能够促进其他热带病和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术的
            传播。“亚洲血吸虫病区域网络”旨在总结东南亚地区血吸虫病研究和控制进展、
            促进各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实施、加强科研与技术的地区合作、建设信息和科技交

            流平台,从而推动亚洲地区传染病防治工作。1999 年,“亚洲血吸虫病区域网络”
            网站开放,向成员及公众提供技术及药品信息,分享各国防控策略。起初,该网络
            以中国和菲律宾双边血吸虫病研究与防治活动为主,后逐步邀请其他亚洲国家参加,
            并将土源性线虫病、湄公血吸虫病等其他相关病种纳入网络治理范围,更名为“亚

            洲 血 吸 虫 病 及 其 他 人 畜 共 患 病 区 域 网 络 ” ( Regional  Network  for  Asian
            Schistosomiasis and Other Helminth Zoonoses,简称 RNAS+)。2013 年,该网络成
            员国增至 10 个国家,包括湄公河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和菲律宾。该网

            络有效地影响了东亚血吸虫病及其他相关病种的研究和防控,在研究、检测与控制
            等方面促进了部门间、区域间与国家间协作。
                                                      ①
                 通过包括上述三个网络在内的多个区域传染病防控项目,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
            域传染病防控专家网络,各国逐渐接受了通过合作共同应对跨境传染病挑战的理念,

            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技术和规范传播开来,推动了次区域公共卫生治理实践。来
            自不同部门的公共卫生专家在互动交流与合作实践中,构建了密度较高的、基于信
            任的地区公共卫生关系网络,这个网络关系过程将信息、技术、政策与防控实践联

            系起来,最终实现了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和协作治理机制。
               (三)地方治理实践:联防联控与协作治理
                 2000 年前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形成了共识,即要想有效控制传染病的跨
            境传播,就要与毗邻国家建立区域疟疾联合防控的机制和信息网络,制定相应的疟

            疾防控政策,进行协作治理。   近二十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
                                       ②

                ①   Xiaonong Zhou et  al.,  “Regional  Network  for Research,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of Asian
            Schistosomiasis (RNAS),” Acta Tropica, Vol. 82, No. 2, 2002, pp. 305-307;张利娟等:《亚洲血吸虫
            病及其他人畜共患病网络(RNAS+)的发展与作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8 年第 1
            期,第 5-6 页。
                ②  杨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疟疾现状及防治对策》,《地方病通报》1998 年第 4 期,
            第 106 页;余森海:《处在十字路口的我国寄生虫病防治事业——写在本刊创刊二十周年之际》,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 年第 1 期,第 2 页。
            · 42 ·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