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1期
P. 61

2022 年第 1 期


               Krauman)将安全分为“没有威胁”(absence  of  a  threat)、“威胁的暂停”
              (suspension of a threat)、“在威胁中生存”(survival of a threat)等三个阶段,并
               提出“预防”(prevention)、“威慑”(deterrence)和“保护”(protection)等

               相对应的三种安全维护机制。  但是,上述分类只是考虑了客观威胁,而忽略了
                                           ①
                                        ②
               主观层面和主体间的维度。  笔者借鉴已有的安全治理研究,结合海外安保实践
               及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安全威胁新变化,基于安保的阶段性目标区分海外安保的

               类型,增加安全分析的“主观—主体间”维度,从“客观—主观—主体间”三维
               度分析海外安保作为一个有机过程展开的内涵。“阶段—类型”是基于一体化的
               考虑,把“阶段”和“类型”整合起来分析,形成一个总体性分析框架,从而超
               越传统危机治理的片面性——或者只考虑危机的阶段,或者只重视危机的不同分

               类——凸显了海外安保供给模式建构的一体化视角。
                   从“客观—主观—主体间”三维度来剖析海外安保内涵的关键是阐明和区
               分相关概念,包括客观层面的风险、威胁和危机,主观层面的焦虑、恐惧和恐

               慌以及主体间的认知与建构。风险、威胁和危机是客观的不安全现象,它们之
               间呈逐级递进的关系。风险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是普遍性的存在、没有具体指
               陈,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极低;威胁是风险变为现实,且很有可能造成严重伤
               害;危机是威胁变为现实,且造成严重后果。焦虑、恐惧和恐慌是主观的不安

               全心理,随着客观的不安全现象而变化。焦虑是关涉普遍性风险的个人情感状
               态,一般无法完全消解。恐惧是对特定威胁的心理反应,有特定的指涉对象,
               能够通过消除威胁源而得以消解。恐慌是对于危机的强烈心理反应,使得人们

               无法思考和应对,而出于本能地战斗或逃跑。另外,主体间的认知与建构是人
               们在应对安全威胁时的价值性选择,体现为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主体间的认
               同与正向建构有助于削弱甚至消减客观的安全威胁或主观恐惧,主体间的负面
               认知与反向建构则会造成基于敌意的不安全现象,同时恶化安全环境。理想状

               态的安全是客观无风险,主观无焦虑,主体间有认同与正向建构,但在“风险
               社会”这一现实语境中只是相对地存在。安全威胁与安全感复合的风险/焦虑—
               威胁/恐惧—危机/恐慌的升级过程是区分海外安保“阶段—类型”的逻辑起点



                  ① Elke Krahmann, “Security: Collective Good or Commodity?”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14, No. 3, 2008.
                  ②  “主体间”表明即使没有客观的威胁或主观的恐惧,安全威胁也是会被主体间的不当互
               动而建构出来。
                                                                                     · 59 ·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