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2期
P. 11
2022 年第 2 期
的……我们将是朋友,而非盟友。”
①
1981 年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政府上台后,由于里根本人及其团队
中一些成员长期持有的亲台立场,中美关系围绕台湾问题出现了较大波动。但是在
这一段时间里,除台湾问题外,中美整体的战略关系并未发生非常重大的变化。里
根政府第一任国务卿亚历山大·黑格(Alexander Haig)是推动中美合作关系的主
要推手。在他的努力下,1981 年 6 月,美国将中国的贸易地位调整为“友好的非
盟国”,中国可以向美国购买防御性武器,美国企业也可以向中国转让部分军民两
用技术。这一决定虽然本身只是与贸易和军事技术领域相关,但“友好的非盟国”
这一定位用来描述这一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视阈下的中国应该说也是恰当的。黑
格在 1981 年 6 月访华时表示,美国将遵循一项全面的政策,以对抗苏联及其代理
人的扩张;美国将中国视为友好的非盟国的决定强调了中美关系的新概念的基础,
②
即两国的战略联系和两国在亚洲和世界其他部分的共同目标。 正如美国著名的
“中国通”米歇尔·奥克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在 1982 年回顾过去十年的中
美关系时所说的那样:一方面中美关系看起来总是非常脆弱,另一方面在面对摊牌
时,中美双方又都表现出妥协的意愿。这是因为建设性的中美关系已经是两国国家
安全的重要成分。
③
1982 年之后,中国改变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更多地开始重新强调独立
自主的外交路线,中苏两国也开始逐渐恢复接触。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中美联手制衡
苏联的阶段也就逐渐走向终结。不过,由于美国对华战略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因此中
国方面的战略微调并未对中美关系产生负面影响。乔治·舒尔茨(George Shultz)接
替黑格担任国务卿后,曾经一度再次调低中国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位置,但是两国
关系日渐成熟,虽然双方的矛盾不少,但是整体关系是稳定和健康的。美国国家安
全战略视阈内的中国,总体上仍然被定位为“友好的非盟国”。
1986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戈德华特—尼科尔斯法》。该法案要求美国行政当
局制定年度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以便让行政当局与立法当局在美国面临的安全环境
问题上形成较为一致的理解。这一法案出台之后,美国历届行政当局均制定了多份
① Historical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U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urrent
Documents, 1977-1980, p. 1008,转引自陶文钊:《中美关系史》(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95 页。
②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13 页。
③ Michel Oksenberg, “Reconsiderations: A Decade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Foreign
Affairs, Vol. 61, No. 1, 1982, p. 195.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