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
P. 101

2022 年第 4 期


               成立反映出西方国家之间基于种族、宗教和政体的共同体之上的“共同命运感”,
               美国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和日本签订安全条约后,当时的历史事件也给
               了这些国家同样的感觉,但与其他太平洋国家却缺乏这种因素。   这说明,无论
                                                                           ①
               双边还是多边合作的达成均离不开认同这一因素。
                   三是前景理论的解释。有学者构建了美国在欧洲和亚洲的联盟差异的理论框
               架,认为威胁水平的差异是决定领导人选择哪种联盟形式的决定性因素,即威胁

               水平是领导人判断损益前景的标准。当面临的安全威胁较大时,国家容易作出更
               多的安全承诺,借助多个盟友的合力以避免未来遭受更大的安全损失,此时国
               家就容易接受多边安全机制;而当面临的安全威胁较小时,国家愿意作出有限
               的安全承诺,倾向于在双边安全合作中保证自身行动的自由,这样可以规避潜

               在的风险。  按照该理论的逻辑,美国采取何种形式的安全合作,取决于其如何
                         ②
               看待亚太地区的威胁,因此亚太地区没有形成北约一样的多边联盟与来自亚太
               地区的威胁水平较低相关,但是,这种观点忽视了威胁应对能力与安全战略之间

               的关系。
                   总之,以上视角分别从理性主义、观念和认同、认知心理学等路径出发展开
               分析,其共同点有三:一是从美国的角度出发,过于强调美国在亚太地区安全合
               作中的作用,忽略了美国的盟友和亚太地区国家自身的需求和情况;二是从全球

               性的视角着手,但是忽视了亚太和欧洲在地区层次各种要素的差异;三是从理论
               入手,对历史条件下的经验事实讨论有所欠缺。
                  (二)历史和经验维度的解释

                   若从历史和经验维度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则需要关注美国的盟国、当时的
               历史条件和亚欧之间的地理环境差异。有学者从地区环境的视角出发,对比了导
               致欧洲和亚洲出现不同联盟类型的地区因素差异。一是欧洲安全合作发生在英法
               两国的主导之下,而亚太地区缺少这样的强有力的国家;二是亚太和欧洲有着完

               全不同的地理环境,安全相互依赖的紧密程度和地理远近紧密相关。欧洲国家大
               多陆上接壤,安全之间的相关性高;而亚太盟国由于距离都相对较远,安全相关
               性较低。这就导致欧洲国家有更强的多边安全合作意愿,而亚太国家通过与美国



                  ① John Foster Dulles, “Security in the Pacific,” Foreign Affairs, Vol. 30, No.2, 1952, pp. 183-184.
                  ②  Kai He and Huiyun Feng, “‘Why Is There No NATO in Asia?’ Revisited: Prospect Theory,
               Balance of Threat, and US Alliance Strategie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18,
               No. 2, 2012.

                                                                                     · 99 ·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