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
P. 102

霸权的逻辑: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多边转向

            的双边合作就能达成诉求。  这些具体的区域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安全合作形式。
                                      ①
                 按照地区视角的思路,其他的一些因素也对两个地区的安全合作形式产生了
            影响。一是亚太盟国的威胁共识度低。除了欧洲国家对联邦德国、亚洲国家对日

            本的担忧之外,苏联的威胁对欧洲国家的影响更大。安全合作构想较大程度受到
            潜在成员国威胁认知的影响。如果主要潜在成员国都认为面临严峻的安全威胁,
            那么它们更倾向于作出多边联盟承诺;相反,若各国对威胁存在分歧,那么多边

            联盟难以形成。   由于担忧联邦德国和苏联的潜在威胁,欧洲国家有更为一致的
                           ②
            安全威胁认知,因而有利于多边安全合作的形成;而亚洲国家在冷战开始之初则
            缺乏这样一致的认知。
                 二是亚太地区地缘环境复杂。从地缘政治因素来看,亚太地区各种矛盾并

            存,大国关系错综复杂,领土争端有待解决,历史积怨挥之不去,意识形态相互
            竞争,经济转型历程坎坷,军事平衡不断变化,文化观念也存在差异。   正如巴
                                                                               ③
            里·布赞(Barry Buzan)和杰拉尔德·西格尔(Gerald Segal)所说的那样,亚太

            地区的国家间难以形成西方国家那种被定义为团结紧密的国际社会。   这样复杂
                                                                             ④
            的地缘环境导致国家间摩擦和冲突的风险加大,难以实现紧密的多边安全合作,
            更难以形成多边联盟。而北约国家类似的困扰则相对较少。
                 三是潜在成员国的内部关系纠葛。韩国和东南亚国家都曾被日本入侵,历史

            积怨使得这些国家与日本的多边安全合作难以实现。在商讨《太平洋公约》时,
            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菲律宾都曾担心来自日本的潜在威胁。   同时,亚太国家为
                                                                    ⑤
            了各自的目的构建地区历史,导致各国对近代史的理解有着明显的差异而非趋

            同,不同的历史观有助于增强各国的民族认同感,但也强化了国家间的民族差异

                ①  John Duffield, “Why Is There No APTO? Why Is There No OSCAP?: Asia-Pacific Security
            Institution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 Vol. 22, No. 2, 2022, pp. 77-
            79.
                ②  Kai He and Huiyun Feng, “‘Why Is There No NATO in Asia?’ Revisited: Prospect Theory,
            Balance of Threat, and US Alliance Strategie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18,
            No. 2, 2012, p. 238.
                ③ G. John Ikenberry and Jitsuo Tsuchiyama, “Between Balance of Power and Community: The
            Future of Multilateral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
            Pacific, Vol. 2, No. 1, 2002, pp. 69-70.
                ④ Barry Buzan and Gerald Segal, “Rethinking East Asian Security,” Survival, Vol. 36, No. 2, 1994,
            pp. 15-16.
                ⑤  David W. Mabon, “Elusive Agreements:  The  Pacific Pact  Proposals of 1949-1951,”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Vol. 57, No. 2, 1988.

            · 100 ·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