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
P. 41

2022 年第 4 期



                         二  自传式叙事、“自我—他者”信任机制
                                与国家本体安全:一个分析框架


                   正如上文所述,身份认同、情绪/情感与安全的整合性分析框架是当前国际安全
               理论研究的前沿性议题。本项研究拟在本体安全理论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一

               步厘清国家身份形成、群体心理情绪和国家安全之间的互动机制,及其对“主体间
               性”安全认知结构和国际安全生态的可能影响。
                  (一)本体安全理论的演进
                   本体安全理论源于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社会心理学,是关于自我、他者和客

               体世界关系的哲理和规范思考,旨在从本体论层次上追溯社会规范、自我认同及其
               产生施动能力的心理机制与根源。   20 世纪 60 年代末,心理学家罗纳德·莱恩
                                              ①
              (Ronald David Laing)提出了“基础性本体安全”假设,假定个体对其在社会中的

               存在位置,根源于意识形成萌芽阶段的确信感(assurance)。当这种确信感出现缺
               失或动摇时,个体就会缺少“存在于世”的连贯感或处于“本体不安全”状态。
                                                                                        ②
               此时,焦虑、无意义感和羞耻感等负面情绪/情感就会影响个体的判断和行动。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把“基

               础本体安全”假设引入社会学,用于讨论现代社会结构和自我认同的紧张关系。在
               社会学研究中,本体安全是指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关系性存在”或社会身
               份的一种安全感。吉登斯认为,本体安全就是“主体对(社会)事件的延续感和秩

               序感”,   是主体“对自然界与社会世界的表面反映了它们的内在性质这一点的信
                      ③
               心或信任,包括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基本存在性衡量因素”。   在吉登斯看来,
                                                                          ④
               本体安全是行为主体稳定的、连续的社会存在性身份,是与“广义他者”(即其他
               主体和物质—社会环境)构成“主体间”基本信任关系的前提,而这种基本信任关



                  ①  李格琴:《国际政治本体安全理论的建构与争论》,《国外社会科学》2010 年第 6 期,
               第 20 页。
                  ②  R. D. Laing, The Divided Self: An Existential Study in Sanity and Madnes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90, p. 39.
                  ③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夏璐译,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218 页。
                  ④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李康、李猛译,生活·读书·新
               知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524 页。

                                                                                     · 39 ·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