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
P. 44
身份认同与社会性存在:中国国家本体安全的寻求与调适
是连接国家身份和本体安全的关键机制。因此,国家本体不安全状态可以源自对于
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他者”的不承认,也可以是国家身份叙事的突然断裂和自
我否定。
具体而言,本体不安全感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主义哲学为焦虑和本体不安全提供了哲学基础。海德格尔认为,
存在的焦虑源自主体“对确定死亡的未知体验”,是对存在在场(presence)稳定
性缺乏的担忧, 即死亡对人类存在有限性的束缚。 其二,现代风险社会和全球
①
②
化带来的“自我”困境。吉登斯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个体介于“全球性”和“地
方性”之间,受到“统一性与碎片化”“无力感与获得感”“权威性与不确定性”
以及“个人化经验与商品化经验”四对张力关系的拉扯,构成现代社会独特的“自
我”困境。 同时,在“无意义感造就威胁机制”的作用下,“自我”会生出一种
③
“社会关系存在”消失的畏惧(dread)或焦虑情绪/情感,进而产生本体不安全感。
其三,复杂系统效应、人类能动性与错误知觉造成的非预期后果,即复杂系统把理
性行动引向意外且有违意愿的结局。 例如,珍妮弗·米岑和兰德尔·施韦勒
④
(Randall Schweller)认为,国际能动性赋予国家国际行动的自由裁量权,却也由此
受困于“错位的确定性”(misplaced certainty)影响,从而在结构性的“不确定性”
和国家“错位的确定性”共同作用下,对国际关系和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带来高度
的“不可知性”乃至引发战争。
⑤
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理论或“原子式物质安全观”同样强调“不确定性”的
机制作用。然而,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指涉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因“生存危机”
而对他者意图或信息的不确定,诱发的是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生存安全的“恐惧”。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现实主义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是“已知的未知”
①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年版,第 309-311 页。
② 其逻辑是:除非到死亡的那一天,自我的存在才最终完整。因此,人类的不完备性
(incompleteness)使得自我安全感的建构始终处于一个生成(becoming)和呈现(unfolding)的
过程,而非静态的完整整体;同时,死亡的发生是任意且随机的,这就让我们的存在带有一种不
可避免的偶然性。
③ 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1, pp. 100-
111.
④ Robert Jervis, System Effects: Complexity in Political and Social Lif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p. 61-67.
⑤ Jennifer Mitzen and Randall L. Schweller, “Knowing the Unknown Unknowns: Misplaced
Certainty and the Onset of War,” Security Studies, Vol. 20, No. 1, 2011, p. 25.
· 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