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4期
P. 42

身份认同与社会性存在:中国国家本体安全的寻求与调适


            系是现代社会秩序的基石。
                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本体安全理论是有关个体身份、情绪/情感和行为的理
            论。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需要解决从个体到国家的“跨层次”应用问题,尤其是焦虑概

            念可否用于群体现象分析。就本体安全理论的“跨层次”应用问题,事实上传统国际
            安全理论同样采用了国家“拟人化”的方式,两者的关键区别在于研究者对于国际体
            系结构或状态的不同理解。传统国际安全理论预设了无政府状态假设,国家在自然状

            态下是彼此独立的理性个体。由于缺少必要的社会性联系,国家只能通过权力竞争和
            制衡策略塑造“脆弱的”均势秩序。因此,传统的国际安全理论基本上是权力政治的
            逻辑。
                本体安全理论则首先承认了国家间存在社会性联系、国际秩序乃至国际社会,即

            本体安全理论是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内展开的理论讨论,其逻辑更接近于“承认政
            治”。在焦虑概念的问题上,卡尔·古斯塔夫森(Karl Gustafsson)和尼娜·克里克
            尔-崔(Nina C. Krickel-Choi)曾系统回溯了本体安全理论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根源,

            区分了“普通焦虑”(normal anxiety)和“神经性焦虑”(neurotic anxiety)两个概
            念。“普通焦虑”是一种基于环境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情感,可以通过调整
            触发条件予以缓解,而“神经性焦虑”则是个体精神层面压抑或内在心理冲突的病
            理表现。古斯塔夫森和克里克尔-崔认为,“普通焦虑”不仅是个体的情绪/情感感

            受,也常以群体情绪/情感形式出现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群体文化和社会现象中。因
            此,本体安全理论强调的焦虑概念同样可以应用于群体现象的情绪/情感分析。
                                                                                    ①
                 在上述讨论基础之上,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国家本体安全就被理解成一种相较于

            国家“自身”(Body)物质安全而言的国家“自我存在”(Sense of Self)的安全意
            识,意指国家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体和国际规则互动过程中,在多重的身份、角色和
           “主体间”认知结构中,确保和维系国家“自我存在”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心理保障
            机制。   就此而论,国家本体安全是一种过程和关系导向的国家安全观。
                   ②
               (二)本体安全的内涵
                 首先,国家本体安全是一种过程导向的心理安全机制,是保证国家行为连贯性
            的前提条件。国家本体安全理论认为,本体安全与国家的物质安全不同,并非是自



                ①  Karl Gustafsson and Nina C. Krickel-Choi, “Returning to the Roots of Ontological Security:
            Insights from the Existentialist Anxiety Literature,”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26, No. 3, 2020, pp. 887-888.
                ②  Felix Berenskötter, “Anxiety, Time, and Agency,” International Theory, Vol. 12, No. 2, 2020.

            · 40 ·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