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5期
P. 118

国际安全视角下太空军控的缘起、演进和发展动向


            空军控取得实质进展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基于《反导条约》
            的军备控制是一种弱纳什均衡,其均衡结果很容易受双方收益函数微小变化的影
            响。如果博弈双方感觉到,由于技术发展,军备对安全的作用有所加强,双边的军

            备控制关系就容易被打破。后来事态发展证明了这一点。美国在精确制导等信息技
            术取得突破后,对这一条约的态度就开始发生改变,从 1983 年提出“战略防御倡
            议”(通称“星球大战”计划),直到最后宣布退出了《反导条约》。
                                                                             ①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日本、中国和英国等国航天技术发展均出现突破性进
            展,先后加入“太空俱乐部”。美苏为了巩固太空优势地位,加之后进入太空的其
            他国家为了防止美苏太空军备竞赛带来的安全威胁,因此,相关太空国家均有一定
            程度的意愿推动构建太空活动公开、透明的机制。1971 年 11 月 29 日,联合国大

            会通过《责任公约》,1972 年 9 月 1 日正式生效。《责任公约》在《外层空间条
            约》的基础上,对太空物体造成损害的国际责任和赔偿责任原则进行了完善。公
            约共有 28 条,明确规定了外空赔偿争端的解决程序,以及外空活动导致的污染

            问题的责任界定。   1974 年 11 月 12 日,联合国大会第 3235 号决议通过《登记
                              ②
            公约》,并于 1975 年 1 月 14 日开放供各国签署,1976 年 9 月 1 日正式生效。
            该公约序言部分阐述了其与此前的《外层空间条约》《营救协定》以及《责任公
            约》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外层空间条约》第 8 条确立了太空物体登记的一

            般外空法原则,规定了登记国拥有管辖权和控制权,《营救协定》规定了太空物
            体的登记国有义务提供相关太空物体的证明资料,《责任公约》明确了发射国应
            对其太空物体造成的损害承担相应责任。《登记公约》则是在联合国层面建立了

            具有统一性的太空物体信息的全球登记制度,具体规定了缔约国应当对其太空物
            体履行国内登记和国际登记的强制性义务,并与 1961 年联合国大会第 1721 号决
            议确立的自愿登记制度组成了现有太空物体的登记制度。《登记公约》确立的太
            空物体登记制度提高了太空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但由于所处历史环境的限

            制,条约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缺陷与不足。例如,公约第 4 条第 1 款要求登


                ①  李彬:《军备控制理论与分析》,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64 页。
                ②  《责任公约》明确了外空物体受到损害后的赔偿责任,但其仍然具有一定的制度缺陷。
            一是内容具有局限性。该公约的核心内容仅涉及损害发生后的赔偿问题,而未提及发射国为避免
            发生损害应履行的责任和采取的措施。二是免责事由存在缺陷。公约规定“发射国若证明,全部
            或部分是因为要求赔偿国或其所代表的自然人或法人的重大疏忽,或因为他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
            动蓄意造成损害时,该发射国对损害的绝对责任,应依证明的程度予以免除”。如果受害国由于
            科技水平有限而疏于防范,则该免责事由很可能会成为发射国逃避责任的法律借口。

            · 116 ·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