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6期
P. 12
美国拜登总统的国家安全战略思维
塑造了特定的战争形态。 因此,策略烈度是对领导人战略选项及其偏好的分析
①
中不可缺失的维度。
在策略时机上,领导人既可以选择先发制人式的战略手段,也可以选择后发制
人式的战略手段。对于战略时机的判断,是影响决策者对于采取特定策略行为的一
②
项重要考量因素。 领导人会根据与对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安全威胁态势决定确保安
全的策略机会窗口,进而生成如何选择特定策略选项的偏好。当决策者意识到自身
在实力对比中处于较优态势时,或是认定当前安全威胁较为严重时,会较为积极地
推动对外安全战略;反之,其积极性则会较低。“时间”是战略决策中的一项关键
要素,加入领导人对于特定策略运用时间的考量,可以扩展国际安全研究的纵深,
增强个体层面决策对于政治结果的解释力。
在参与主体上,领导人既可以选择多边合作的方式,也可以选择单边行动的方
式维护国家安全。一般来说,采取多边主义的战略路径可以通过分摊来降低本国的
冲突成本,有助于以更低代价达成战略目标;同时,这一偏好也会增加本国需要承
担的制度成本,例如对于合作制度中成员的协调成本、被卷入其他成员战略互动付
③
出的成本等。 对成本与收益的考量影响着领导人对策略中参与主体多样程度的偏
好,其偏好程度差异也是不同领导人决策风格的区别之一。
2. 战略动员对领导人发挥政治信念的影响
战略动员同样是国家安全战略生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战略动员是决策者在面
临国家安全威胁时的一种战略反应,通过资源征集、能力分配、外部环境优化等路
径提升国家安全水平。
④
领导人在产生国家安全信念并生成政策偏好后,就需要获得国内外资源保障战
略的落实。尽管领导人往往拥有最高国家安全权力,但其权责受到国内或国际政治
结构的限制。以美国为例,宪法规定权力分立原则,领导人的安全动议往往受到其
① Avi Kober, “Low-intensity Conflicts: Why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Defense &
Security Analysis, Vol. 18, No. 1, 2002, pp. 15-38; 毛维准、朱晨歌:《印度“短期高烈度战争”方
针:政策框架与行为动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 年第 3 期,第 127-153 页;左希迎:《非
常规战争与战争形态的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 年第 3 期,第 78-101 页。
② 刘旻玮:《复合窗口期与体系性冲突的时机》,《国际政治科学》2020 年第 4 期,第 38-73 页。
③ Todd Sandler, “Alliance Formation, Alliance Expansion, and the Cor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43, No. 6, 1999, pp. 727-747.
④ 时殷弘、陈潇:《现代政治制度与国家动员:历史概观和比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
年第 7 期,第 32-39 页;刘博文:《战败国为何发起复仇战争?》,《国际政治科学》2018 年第 1
期,第 89-127 页。
· 10 ·